蔡文明 博士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几年前,我下了很大的勇气辞职而选择继续学习,并有幸成为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的一名博士生。博士生的学业、生活、工作轨迹是多种多样的,而我的这段人生经历,既有特殊性,也有一定的普遍性。
在学业上,用“过山车”来形容我的学习经历不足为过。所学的风景园林学专业被取消、博士生导师退休、转专业和换导师、更换研究方向和内容……学业压力巨大,困难重重,可想而知。当然,读博的学业压力,在博士生群体中是普遍存在的。由此,延期毕业对我来说有个人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早期的毕业资格论文发表滞后、中期博士论文写作中选题和内容的更换都是论文的阻力,以上种种是我延期毕业的重要因素。
在生活上,博士生的压力和孤独感也是一个普遍问题。博士生生活上的压力主要来源于经济压力,尤其是像我这样工作后读博的大龄博士生,在生活和学业的双重压力下,很容易产生焦虑:一份是学业的厚重感,一份是家庭的责任感。如何解决来自学业和生活的压力,是读博时的关键性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出现一系列新问题。而我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代表,因没有拿捏好二者的平衡,让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上显得非常被动。
还有,对今后工作上的担忧顾虑,也是大龄博士生存在的显著而又尴尬的问题。当前科研院校就业竞争激烈程度有目共睹,尤其是疫情后的工作岗位竞争难度系数不断加大。高校教师和科研院所研究员,多为博士生毕业就业的首选,但对大龄博士生来说,以上种种就业的压力更是雪上加霜,出现进退两难的境地。我在读博之前就是一所高校的教职工,因全职读博而面临着即便是博士毕业重新回高校工作,也未必能找到性价比较为合适的工作岗位。
面对这些现实压力,心生烦恼是难免的,但我并不惧怕,也摸索出了一些纾困或解压的方式:一是通过户外体育运动、画画来解压。读博期间,我参加了3个马拉松比赛并顺利跑完全程;二是参加学术会议、论文研讨会来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在风景园林学、建筑史、美学等方面的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参会汇报;三是多向老师、同学请教交流,通过“思想碰撞”掀起“头脑风暴”,助力解决学术研究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