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成都出台10个方面28条具体政策 2023年07月21日

7月20日下午,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3场)“科技成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场举行,就近日印发的《成都市进一步有力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进行了解读。市委组织部、四川天府新区、高新区、成都科创投集团相关负责人分别就科技成果转化相关问题答记者问。

据悉,《政策措施》围绕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打造成果转化服务生态集聚区等10个方面,提出了28条具体政策措施,主要体现在推进成果就近就地转化、完善成果转化服务链条、改革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发挥创新平台成果溢出作用4个方面。

推进成果就近就地转化

市科技局副局长陈钢介绍,成都支持本地企业购买高校院所技术成果在蓉转化,按成交额给予企业财政补贴;对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带成果在蓉创办、领办科技企业,按实缴资本金给予补贴;对国家科技奖等成果在蓉转化给予配套支持。

支持区(市)县与高校结对联动,利用校园及周边存量房产建设成果转化孵化载体,在5年过渡期内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不作变更,不收取土地用途价差制度。鼓励高校院所面向产业链开放共享科研仪器设备,根据开放服务绩效给予奖补。

支持创新产品首购首用,对首次投向市场的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可依法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对购买使用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产品的,按产品实际销售总额给予研制和应用单位补贴。

支持区(市)县围绕重点产业链,会同行业领军企业、高校院所组建以成果就地转化为导向、市场驱动的新型研发机构;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关键核心技术需求,以“揭榜挂帅”“赛马制”方式开展技术协同攻关。

完善成果转化服务链条

规划建设成都科创生态岛,构建要素聚合、转化服务、成果展示、产业育成等创新转化服务生态。

聚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绿色低碳、大健康等产业生态圈,布局建设一批中试熟化、概念验证、小批量试生产中试平台,所需建设用地实行差异化土地供应价格,建立环评、能评、安评等绿色通道。

对新引进落地的知名技术转移机构、获得技术经纪人专业职称的给予经费补贴,鼓励技术经纪人对转化项目投资入股,建设成都技术转移学院。

组建天使投资母子基金、支持区(市)县联合创投机构组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群,聚焦“投新、投早、投小、投硬”,对国有创投企业实行差异化、周期性滚动考核,建立尽职免责机制。

改革成果转化体制机制

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探索职务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形成的国有股权减值及公司破产清算时,区别于有形资产形成的国有股权的管理办法。

加强国企创新转化考评激励,对国有企业承担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引进科技人才、投资中试平台等发生的研发费用,在经营业绩考核中视同利润。

加强国资国企创新转化激励,鼓励实施成果转化项目跟投、股权激励和收益分红等激励措施。

发挥创新平台成果溢出作用

推动西部(成都)科学城建立跨区域“创新策源+成果转化”协同创新模式,探索“统计分算、财税分享”合作机制。

支持产业园区对接国家实验室、天府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规划布局成果应用转化基地。

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天府实验室等组建专业化、市场化成果转化运营公司,推进原创成果“沿途下蛋”“沿途孵化”。

进展

高新区

25个中试平台陆续竣工投运

新闻发布会上,成都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局长宋大勇介绍说,半年来,成都高新区聚焦主导产业,围绕首批十大方向,对外招引和对内引导一批中试平台,总投资20亿元的IGBT中试平台(一期)、总投资1亿元的集成电路先进封装中试研发平台、总投资1.5亿元的生物治疗中试平台等25个中试平台陆续竣工、投运。未来五年,中试平台将服务1000个中试项目,实现200个创新产品上市,孵化100家创新型科技企业,促进产业建圈强链。

四川天府新区

建设9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

四川天府新区新经济局局长刘杰介绍说,近年来,天府新区启动建设太行实验室,先后揭牌运行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等4个领域天府实验室,构建“实验室”体系。打造“大装置”集群,全力推进跨尺度矢量光场时空调控验证装置等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等4个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推动6个科教基础设施、5个交叉研究平台、22个科技创新基地落地运行,初步构建起学科方向关联、功能互相支撑的大装置集群。同时,先后引聚了中科系、中核系等26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布局建设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等9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

配套

成都重金引育顶尖人才

个人最高300万元、团队最高1000万元

原始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都离不开人才支撑。围绕加快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构建爱才育才引才用才良好生态,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市委人才办专职副主任阳夷给出一组数据加以说明——

近年来,围绕壮大院士等顶尖人才队伍,成都出台海外高层次人才直通车政策,支持用人主体设立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深化校院企地人才协同机制,联动107家成员单位“一人一策”共同引育顶尖人才。围绕集聚科技领军人才,大力实施“蓉漂计划”“蓉城英才计划”“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给予个人最高300万元、团队最高1000万元资助。支持天府实验室组团面向全球“张榜揽才”,量身定制政策服务清单,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围绕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出台博士和博士后支持政策,给予博士后最高76万元资助,建强博士后“两站一基地”,对新设站点给予20万元资助。

围绕打造战略科技创新策源地,通过给予重点用人主体人才引育奖励、支持重大创新平台“揭岗挂帅”等方式,大力支持高校院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围绕打造产业技术创新强磁场,实施产业链人才开源计划,鼓励链主企业开放生产服务和中试熟化平台,为链属企业提供技术与人才支持。

围绕优化人才金融服务,实施人才企业上市梯度培育计划,推出“人才贷”“研发贷”“成果贷”,累计发放贷款超79亿元,支持人才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发展。

案例

“成都造”光伏组件下线

作为全国乃至全球产能规模最大、工艺技术最先进的电池片生产基地,随着科技创新引领企业现代化发展的持续加持,就在上月底,西南首个GW级光伏组件生产基地在通威太阳能(组件)金堂基地建成投产,“成都造”第一件光伏组件下线。

据介绍,该基地总投资32亿元、占地579.18亩,全面达产后将形成年产16GW高效晶硅光伏组件的生产能力。此外,该基地生产的电池片与光伏组件可一一匹配,组件车间只需对电池片进行串并联拼装,就能应用到不同的场景发电,在基地内部打通了中下游产业链。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艳玲 黄雪松 卢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