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成都怎么干? 2023年07月21日

张辉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战略性新兴产业

将为城市提供澎湃发展新动能

锦观智库:作为国民经济的新赛道新支柱,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如何?近十年来取得了哪些成效?发展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成都有何意义?

张辉:国家层面系统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始于2010年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在这个决定中,国家明确提出了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国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经过10余年的长期培育和快速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产业总体规模及重点领域发展均实现巨大成效。

总体来看,从2010年到2021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从2.6万亿元左右增加至15.3万亿元。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更是超过13%,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其中第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已达66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构建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新支柱。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关键力量。放眼全国,各重点城市均立足自身发展基础积极谋篇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成都意义重大。

一是有助于培育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点,可以有效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打造城市中长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二是有助于塑造城市未来竞争新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契合最新科技创新方向,能够带动大量创新投入、集聚大量创新人才、产出大批创新成果,助力城市率先实现重大科技突破和前沿产业布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更好适应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三是有助于擦亮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幸福底色。技术的进步、产业的升级,会带来人均产出的提升、城市发展的稳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会促进城市实现更均衡的公共资源配置、更便利的日常生活体验、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智慧的城市治理,极大改善了市民生活,实现幸福提质的目标。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成都要扬长补短

锦观智库: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都有哪些优势,又存在哪些挑战?应当从哪些方面继续努力?

张辉:成都的优势,主要在于创新资源集中。数据显示,成都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由2020年的15%增长至2022年的约20%,增速位居全国前列。目前已集聚139家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1家制造业单项冠军、20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入选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占全省比重超70%。同时,成都还有1个国家实验室、12个重点实验室、4个天府实验室、10个国家级和省级的重大基础设施以及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电科10所等一批高校院所,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15万家,其中2022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3489家、增量排全国第二。

但是,对标其他城市来看,成都还有一定差距。成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方面还存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性不足、产业溢出效应较弱、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不够等挑战。

具体分析来看,产业集群本地化程度还不高,汽车产业重点企业仍面临管理、研发、销售“三在外”的问题,缺乏生产运营自主权、研发采购主导权,本地配套率较低;产业业态布局还不优,成都新能源汽车与智能汽车产业链还比较薄弱,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能源车型比较少;集成电路重点企业多集中于封装测试等产业链价值比较低的领域,芯片设计、晶圆制造等产业生态布局还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产学研深度融合不够,具体表现在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规上工业企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还有待加强;此外,虽然成都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超600家、管理规模超3000亿元,但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机制尚不健全,特别是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客观存在。

要加速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合力,成都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发力:

一是细化完善专项政策支持体系。围绕成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关于资金、人才、服务等需求,加快研究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专有政策,构建完整的创新孵化体系、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科技投融资体系、人才引育体系,实现“一集群一政策一基金一团队”,实现产业政策向搭平台、给场景、建基金、定标准转变。

二是加快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依托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科院等高校院所研究力量,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成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集中资源争取率先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研究发布成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发展细分领域及其技术创新路线图,建立动态更新调整机制。

三是推进“四链”深度融合,鼓励支持在蓉科研型大学、科研院所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搭建包含科学家、创业者、风险投资人在内的新型研发机构,培养一批创业型、有创意的企业家人才,加快布局建设各类技术服务平台,推动更多科研成果由实验室走向经济主战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领军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更好地把握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导向;积极探索新的投资发展模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

国企与民企是战略性

新兴产业发展的双“引擎”

锦观智库:刚刚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提出,要鼓励民营企业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和行业发展趋势,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按规定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投身战略性新兴产业,国企和民企各自该如何行动?

张辉:国有企业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力军,是城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坚实根基。作为稳定经济大盘的“压舱石”,国有企业理应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挑大梁、作表率,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创新体系效能等方面率先实现新突破,引领带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往往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资本投入大、投资回报期长,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或普通企业积累难以满足资金需求,而且风险高、变数大,只有少数企业能够实现突破,亟待发挥国有资本引导带动作用,用国资去撬动社会资本,布局新兴产业集群。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产业链安全、信息安全、生命安全等关系越来越密切,如果战略性新兴产业得不到充分发展,国家安全或将面临更大挑战,因此,作为国有企业,有责任有义务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主动担当作为。

一般来讲,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与其科技创新强项和产业“长板”高度契合。科技型民营企业具有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科技成色足等特点,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领域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同时国内一些创新创业团队瞄准全球前沿科技发展方向持续跟踪研发,在新兴产业的多个细分领域发育出一批独角兽企业和行业隐形冠军,有助于依托既有基础加快实现商业化市场化进程;另一方面,国家明确了产业发展主攻方向和重点领域,也在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行业发展环境,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民营企业可以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寻找契合自身发展的细分领域,坚定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张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