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隐于社交实践的某种“世界语” 2023年07月21日

1982年诞生的微笑符号:-)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电子符号表情

“世界表情符号日”是一个非官方纪念日,近年来逐渐受到认可。初代表情包诞生于1982年,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法尔曼教授创造了第一个表情符号微笑“ :-)”今天的表情包已步入“四十不惑”阶段,它以一种隐秘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参与并影响着人们的虚拟交流。语言学家加文·卢卡斯认为,表情包是有史以来成长最迅速的语言。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突破人群、国度交流阻碍的实践从未停止,比如令很多人好奇的“世界语”。1887年,波兰籍语言学家柴门霍夫创立了这种企图在全世界通用的语言,至今还有着众多相关的活跃组织,但实际证明推行“世界语”并不现实。

在某种意义上,社交软交中的表情包,或许已经成为某种“世界语”——文字难以互通,但表情包所传达的内涵与心情、喜怒哀乐可以通用。表情包的盛行,正是伴随着图像时代而来的。

表情包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982年法尔曼首创微笑符号:-),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电子符号表情;日本人在此基础上创造出“颜文字”,至今仍有很多人喜欢;然后是小黄脸,1999年日本人栗田穣崇发明了席卷全球的emoji表情,即绘(e =图片)、文(mo =写)、字(ji=字符)。后来,人们觉得小黄脸也不够好玩,一些流行的有趣图片渐渐被聊天使用,可以释放压力,可以卖萌,可以耍贱。再后来,表情包越来越开放、多元,自定义表情的创作带着群众的智慧结晶,如脱缰野马,一路狂奔在网络空间。

可以说,表情包四十年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互联网的媒介发展史。表情包从简单的字符发展为一项规模庞大的文化产业,其生命力正源于与不同媒介形式的结合,从字符、图标,到动图、视频,乃至AR、3D传感器、NFT等技术介质,都与表情包有过紧密结合。今年盛行的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内容供给侧的一项革命性技术,也很快被用于表情包的制作。许多生产者使用文生图工具,生成大量表情图上传到图库,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生产模式。

表情包40年发展历程中,各种技术手段被纳入,用于增强表情包的表现力,以更好地消弭“交流的无奈”。这种交流的无奈,源于虚拟交流场域的身体不在场,缺失现实交流丰富的手势、表情,乃至语调、气味,我们因此难以准确判断对方的真实态度与情感。换句话说,信息脱离了语境而独立存在,容易产生理解的偏差,而表情包作为身体语言的“平替”出现,通过对神态、表情、手势和肢体动作的模仿,还原了现实交流的语境。去年,Adobe调查了5000名表情符号用户,其中73%受访者认为,使用表情符号的人比不使用表情符号的人“更友好、更有趣、更酷”。在虚拟场域,表情包实现了最基础的功能:突破空间限制,还原现实身体的在场性。

从1982年到2023年,从个体的态度表达到集体的身份认同,表情包以极强的跨越性,还原了身体在场,承载了个体的公共表达,也增加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与早前的新奇感相比,现在的表情包显然已经隐于我们的社交实践中,成为一种交流的基础设施。

腾讯新闻全媒派 王焕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