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锦江国控黄龙溪断面水质已连续36个月保持在III类及以上 新华社发

目前成都境内已知分布鸟类达500余种
上半年龙泉山新记录502种国家保护动植物
今年上半年,龙泉山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携手,正持续开展生态效益智能化监测、自然资源禀赋调查研究等课题研究。目前这些课题已交出半年“成绩单”——今年上半年,累计新记录豆瓣兰、豹猫等国家保护动植物502种,目前龙泉山共发现动植物1574种。
作为长江上游重要一级支流沱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区域,龙泉山的绿色数量、绿化效果直接关系到长江重点生态区生态保护修复的成效。
“成都作为一座常住人口逾2100万的超大城市,还能在位于市域中心的龙泉山记录到1574种动植物数据,实属不易。”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植物学博士鞠文彬说,这些数据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概念的佐证,也是成都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有力证明。
“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于成都而言,这座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正以提升生态环境的质量为核心,厚植生态本底,强化价值转化,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成都强基础、补短板、增后劲。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由54%提升至59.5%;成都优良水体率由2017年的68.2%提升至2022年的100%,且一直保持至今;二环路高架桥“空中花带”和“绿野仙踪”景观,在大运盛会期间将持续呈现;全市天府绿道建成总里程突破6500公里,全市各类公园数量超过1500个……一个“园中建城、城中有园、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的美丽成都正在吸引着全世界越来越多的目光关注。
筑牢屏障
全市优良水体率已于2022年提升至100%
深山幽谷,万物栖于此间。
在一棵树下,鞠文彬找到了数十株豆瓣兰,其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这些豆瓣兰度过了今年的花期,不少已孕育出了新的种子,这是龙泉山首次寻找到豆瓣兰的踪迹。
带着豆瓣兰的样本,鞠文彬兴奋地踏上回程路。这是他今年来已经不知道多少次在林中“寻宝”。“不是每次都能有收获,但是每当有新发现,真的很让人振奋!”鞠文彬说。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共有1574种动植物在龙泉山安家,其中包括香果树、豆瓣兰、单瓣月季花、白及、金荞麦、野大豆等共计21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且香果树种群为首次在龙泉山发现,在四川盆地内罕见。
近年来,龙泉山保护工作往纵深推进,不断提升的森林覆盖率为珍稀动植物种群提供了更安逸宁静的家园。
今年,龙泉山启动总面积3600亩的全国森林经营重点试点工作,目前已完成约2000亩。回顾过去5年,龙泉山已累计实施营造林23万亩,森林覆盖率已提升至59.5%。
与全球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一样,守护着一方绿水青山,还有穿城而过的蓉城母亲河——锦江,湍湍清流终将汇聚长江,其清与浊关系到2100万常住居民的日常生活,更影响着长江流域生态环境。
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锦江黄龙溪段作为水流出境前的最后一道屏障,在保护修复上铆足了劲儿。如果用可量化的数值来体现的话,那就是:锦江国控黄龙溪断面2015-2016年总体水质为劣Ⅴ类,2017年总体水质为Ⅴ类。随后便是3年的治理期和两年的维护坚守——治水以来普查绕城内市政排水管网7700余公里、排水户1.4万余户,新建11.4公里锦江截污干管。如今,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优良水体率由2017年的68.2%提升至2022年的100%,锦江国控黄龙溪断面水质已连续36个月保持在III类及以上,水生生物增至920余种,水鸟种数由2017年的36种增长到75种,碧水之中,鱼跃虾跳,白鹭翩飞。
一棵棵树,一滴滴水,聚沙成塔般不断优化成都生态环境,全市PM2.5浓度连续10年下降,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市114个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提升至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依托龙门山、龙泉山“两山”和岷江、沱江“两水”生态骨架,深入实施“五绿润城”行动,描绘“绿满蓉城、水润天府”图景,让城市在自然山水中有序生长。
突出特点
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实现生态、生产、生活合一
“周末约上三五好友,来龙泉山上放松一下。”龙泉山上业态丰富,市民徐菱敏最喜欢“等风来”这家开了四年左右的小店。这是一个在海拔900米之上的院子,抬头可以仰望星空,低头能够俯瞰全城夜景。
在龙泉山上,这样的民宿越来越多。这类场景,有别于过往对自然资源的无序开发,而是在生态承载范围内,探索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正有序推动龙泉山乡村民宿发展,全面启动龙泉山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承载总量(乡村民宿)研究项目,科学确定公园乡村民宿发展总量。”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成都正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随之而来的,是发展潜力和后劲不断加强。
在城市的坐标中,如龙泉山一般,依托绿色空间打造的经济场景如繁星点点,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就在兴隆湖畔——2018年,“公园城市”理念在这里被正式提出。
“科创企业发展离不开科研氛围,也需要宜人的自然环境氛围。”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就坐落湖边,其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6年3月落户天府新区以来,研究院已承担各级科研项目700余个,同时发挥产业发展平台作用,孵化企业16家,其中有一半企业选择继续落户四川天府新区。
“四川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着眼整个四川天府新区,“首提地”已成为“示范区”,发展产业与城市配套的同时,融入更具生活气息的城市人居,实现了生态、生产、生活的“三生合一”,是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历程中的标志性点位,书写着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
目前,四川天府新区已吸引新经济企业两万余家,落户高能级500强企业及行业领军企业34家,新建产业载体1152万平方米,培育亿元税收楼宇3栋,数字经济规模突破300亿元。
在公园城市发展中,既有新时代新征程下,在“园中建城”的新方式,也有探索着尝试着,在“绿色”主题下不断激发城市发展潜能的新路子——一条与未来连接的广阔大道。
绿色低碳
发布100个生态惠民新场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
“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殷切期望。
在成都,有一群观鸟爱好者,他们拿着望远镜或摄像机,观察鸟的栖居生活环境及鸟和整个生态的关系,甚至生物多样性。
成都观鸟会会长沈尤是位资深“鸟人”,据其介绍,目前成都境内已知分布鸟类达500余种,“鸟是生态环境健康评价标准的一个指标。”
生态兴,则文明兴。鸟儿“落户”成都的背后,是聚焦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山水人城和谐相融。
这样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具体有哪些成效?“绿色低碳产业规模达到2600亿元”“开工建设天府蓝网300公里”“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自2021年年底,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成都将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优化调整。”今年,聚焦这项工作,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有了新进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得以进一步夯实。
空间上,成都发布了100个既有生态“颜值”又有惠民“内涵”的生态惠民新场景,激发利用市场化机制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活力;产业上,绿色低碳产业规模突破2600亿元、总量跻身全国第四;交通上,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51万辆,居全国城市第六、非限购城市第一;能源上,电网安全承载能力提升至1820万千瓦。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成都持续大力开展生态惠民工程,提升公园城市舒适度、便捷度、参与度和美誉度。
绿色融入城市发展格局,更引导成为城市新风尚。甚至就在手机终端,通过“碳惠天府”程序,就能获取碳积分,兑换包括大运周边在内的礼品。目前,“碳惠天府”已在微信、支付宝、微博、抖音等多个平台推出。
随着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推进,城园相融的空间布局正在加快构建,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美好生活场景在成都不断延伸扩展。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菲菲 本报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