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以大运会为契机 高质量建设世界赛事名城 2023年07月28日

陈林会 成都世界赛事名城研究中心秘书长、成都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者按

近年来,成都连续承办高端赛事,打造世界赛事名城,不仅让成都拥有了更多展示城市形象的机会,也让成都在承办大赛的过程中引领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让承办体育赛事与推进城市持续发展走向共荣共生。

今天晚上,成都大运会将拉开帷幕,国内外各地的运动员和成都市民踊跃参与这场体育盛会,将充盈青春活力的城市形象展现给世界。成都如何以举办大运会为契机,推动体育惠民、展现城市形象、发展体育产业,助推“人—城—产”全面融合,高质量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对此,本期《锦观智库》采访成都世界赛事名城研究中心秘书长、成都体育学院教授陈林会。

精彩观点

①留下赛事遗产并使之渗透到社会生活中、普惠大众,是促进赛事成功举办的重要手段,又是体育赛事的发展目标,还是体育赛事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

②让成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成都,实现大运会筹办中成都智慧的广泛传播和长久传承,拓展成都的国际朋友圈,展示成都城市形象

③成都2100万人的庞大市场是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体育产业链的“强链”“补链”,要抓住消费者这一关键

以赛惠民

提升广大市民参与感和幸福感

锦观智库:早在2021年6月,成都就印发了《成都大运会惠民行动计划》。另据相关规划,2023年成都将举办全民健身活动4600场次以上,培训社区体育指导员5000人。如何通过成都大运会带动高质量惠民活动,把场馆惠民、体育惠民等进一步落到实处,提升广大市民的参与感和幸福感?

陈林会:成都大运会将给成都留下诸多体育场馆和基础设施,赛后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市民提供更多运动锻炼、健身休闲、观赛娱乐的好去处。随着“爱成都·迎大运”、“运动惠民·合力迎大运”等活动的深入开展,市民生活观念正悄然转变,体育运动已蔚然成风。今后,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巩固和扩大“大运惠民”成果,让更多人持续受益。

发挥大运会比赛场馆服务大众健身休闲的作用。依托大运会场馆,发挥老年人体育协会、健身组织、企业等的作用,策划举办适宜老年人参加的健走大赛、广场操舞大赛、棋类赛事等活动,丰富老年人的文体生活;发挥老年人体育协会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开展老年人健身指导,让老年朋友在体育锻炼和体育赛事活动中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此外,大运会比赛场馆经营管理主体可与市内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依托大运会场馆举办各系统、各运动项目职工运动会,号召干部职工积极锻炼身体,展现各系统团结协作、勇争一流的时代特质。

发挥大运会比赛场馆服务青少年体育发展的作用。对大运会场馆附属辅助性空间进行必要的功能改造,将赛时的媒体记者服务、志愿者服务、技术官员休息室等相关保障性空间,转化为业余训练、教学培训、团体活动场地,发挥俱乐部、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开发适宜青少年群体参与的运动技能培训、体育夏令营等;发挥体育部门、教育部门、各运动项目协会的作用,鼓励引导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等,举办多项目、多形式的青少年(儿童)体育赛事活动,让广大青少年(儿童)享受体育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加强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开创成都市青少年(儿童)体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发挥大运会比赛场馆在筹办体育赛事活动中的作用。以赛事为核心,积极响应国家体育总局、农业农村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号召,调动社会资源,依托大运会场馆资源,策划举办“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等参与度广、观赏性强的群众性体育赛事,满足市民多样化健身活动及观赛体验需求,形成全民积极参与体育的社会风尚;以运动项目为抓手,利用成都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大运场馆资源,策划举办适合市民群众及游客等广泛参与、具有节庆娱乐性质的业余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让成都城市文化、体育、旅游、音乐等在体育赛事活动中深度融合,提升体育赛事活动的吸聚作用。

以赛营城

大力营造和展示成都城市形象

锦观智库:成都大运会不仅是一场世界性的体育盛会,更是一场国际文化交流大会,将把天府文化、巴蜀韵味展现给全世界。你认为怎样整合赛事资源、提升赛事的持续影响力,以赛为媒促进文化交流,大力拓展国际朋友圈,大力营造和展示成都城市形象?

陈林会:成都决定通过塑造“三城三都”城市品牌,提升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传播能力,相继出台了建设“三城三都”专项行动计划,为成都高标准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擘画了蓝图。近年来,成都的体育赛事体系不断丰富,先后成功举办了第十八届世界警察和消防员运动会、ATP250成都网球公开赛、“熊猫杯”国际青年足球锦标赛等国际体育赛事,成都马拉松等成都自主品牌赛事影响力不断提升,职业联赛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

今天晚上,成都大运会开幕,世界眼光将聚焦成都,为成都留下丰厚的大运遗产。按照“共享”“开放”等理念和“使广大人民群众受益”的精神,留下赛事遗产并使之渗透到社会生活中、普惠大众,是促进赛事成功举办的重要手段,又是体育赛事的发展目标,还是体育赛事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因此,我们需要开发利用大运遗产、留住大运记忆,持续提升成都大运会的影响力。

实施“大运遗产工程”。大运会申办、筹备、举办过程中留下的一切有形或无形遗产,是成都奉献给国际体育事业最好的礼物,也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大运会遗产开发利用,关乎大运会本身的运营绩效,还会对成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要强化大运会场馆及其他有形遗产资源的利用规划,让大运会场馆成为区域品牌赛事体系打造的重要载体,让大运会场馆成为区域产业生态提升的重要推动力。

实施“大运记忆工程”。整合成都大运会博物馆、四川省体育博物馆、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博物馆等体育文博资源,在未来的大运会举办城市、体育展览展会等举办成都大运会专题展览,凸显大运会的城市营销功能;举办大运会档案进社区巡展,搭建大运会与社区互动的桥梁,营造处处有体育的时尚氛围,帮助市民留住关于成都大运会的美好回忆。建立集成都大运会档案信息资源、公众在线查阅利用的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成都大运会档案传播网络。

创新天府文化“体育表达”。持续创新表达形式与内容,紧扣大运会主题,融入世界元素,创新成都大运会的世界表达;让成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成都,实现大运会筹办中成都智慧的广泛传播和长久传承,拓展成都的国际朋友圈,展示成都城市形象。

以赛兴业

助力成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锦观智库:随着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体育+”的种种形式使得体育的边界不断拓展,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越来越明显。2022年,成都体育产业总产值达1005亿元、增加值达385亿元,比2018年分别增长59%、79%。成都如何拓展体育业态多元发展,促进体育产业建圈强链、整体成势,助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陈林会:一是积极推进体育产业建圈强链行动。一方面,要构筑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等为载体的体育产业“磁场”,积极推动区域内及区域间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整体水平;另一方面,要构筑以消费者为核心的体育产业“网链”。成都2000万人的庞大市场是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体育产业链的“强链”“补链”,要抓住消费者这一关键,理解消费者、重视消费者,围绕消费者的反馈提升体育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提升消费者的“黏性”,增强体育产业链“韧性”。

二是营造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氛围。持续改造城市传统体育休闲场所,建设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体育公园等体育消费新空间。依托城市社区体育场地、体育产业基地等体育消费引领性强、辐射范围广、特色鲜明的物理空间,打造成为集运动、休闲、旅游、康养、文教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体育消费新场景。调动“跑团”等各项目体育爱好者组织的积极性,创新性地在体育公园、广场、商业街区开展荧光夜跑等互动体验项目,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体育消费选择。加强宣传推广,普及运动健身知识、宣传体育消费理念,营造良好的体育消费文化氛围。

三是提升消费对体育经济的拉动力。引导市场主体进一步做优体育培训业,巩固其在体育服务业中的地位,提升体育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相关部门应加强体育市场监管、加强体育消费执法,健全健身服务市场监管网络,尤其要加强对体育健身行业预付费的监管,消除人民群众对健身休闲消费的疑虑,有保障地消费、大胆地消费;鼓励发展体育服务消费新业态,鼓励新型体育消费。

四是完善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完善吸引社会力量投资赛事的配套制度,形成吸引全国乃至全球赛事优质资源汇集成都的政策“洼地”,让成都“引得来”且“留得住”社会力量,推动形成靠事业聚集力量、靠公平遴选力量、靠机制用好力量,持续为建设世界赛事名城作出贡献;优化对体育产业的精准支持,推出消费券等短期的消费刺激举措,合理引导居民的体育消费;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各类体育企业、协会、俱乐部提供免费或低收费培训服务;各类管理主体应积极协作,为社会力量开展体育类生产经营提供优质服务,引领行业发展。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陈仕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