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大运盛会 城市画图 ——写在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之际 2023年07月28日

从龙泉山俯瞰夜幕下的东安湖体育公园 新华社发

(一)

梦想孕育奇迹,青年创造未来,世界期待盛会。大运会再度来到中国,历史翻开崭新的一页。

7月28日,四川成都,东安湖畔,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主火炬塔将燃起熊熊圣火,这场洋溢着青春、活力、理想与友谊的盛会,就此拉开帷幕。

从层林尽染的初冬到蝉鸣声声的盛夏,从2018年12月获得大运会举办权到2023年的大幕开启,赶赴这场大运之约,我们跨越四海,终于相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并多次强调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

在成都举办大运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承载着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全国人民对四川的信任和重托。举全省之力办好大运会,是使命,更是担当。

接力北京、深圳,大运会来到中国大陆第三座城市——从中国的首都、改革开放的前沿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城市,“一带一路”向西向南开放的枢纽——接过接力棒的成都,应和着新时代发展的节拍,将向全世界讲述一个新的“中国故事”。

全力以赴把成都大运会办成一届具有中国特色、彰显时代风采、展现巴蜀韵味的体育盛会——这个故事里,贯穿着对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肩负着创构未来城市形态的时代使命,承载着回应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责任担当,标定了新时代现代化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

这注定是一个双向奔赴,彼此成就的美好故事,汇聚着绿色、智慧、活力、共享的光芒,而故事的书写者,正是参与、体验、见证这场盛会的每一个“你我”。

(二)

6月11日,成都大运会2023年测试赛全部结束,这是大运会前夕,对竞赛组织、场馆运行和服务保障各项工作进行的一次实战演练,成都向全世界宣告,“我们准备好了”。

测试赛期间,一台“成都造”乒乓球教练机器人亮相成都高新体育中心,它可以替代真人成为运动员的“陪练员”,还能提前设置以满足不同强度的训练需求。

在高新体育中心多功能体育馆,除了乒乓球教练机器人,还有众多“黑科技”应用其中,如雨水回收系统、指纹识别智能储物柜等。

“一座馆”中折射的,是“智慧大运”的办赛理念。在大运会筹办过程中,成都专门制定方案,把“智慧”二字贯穿全流程、各环节,推动技术与赛事不断跨界碰撞火花——

场馆运行更智慧,打造智慧场馆运行管理平台,犹如“千里眼”和“顺风耳”,每天巡检22个重要场馆,实现对所有场馆的一体化监控和智慧调度;

赛事组织更高效,开发大运通APP,不仅将大运资讯“一网打尽”,还实现了“千人多面”的定制化服务,对6类人群呈现不同界面;

服务保障更贴心,成都大运会将上演“机器人总动员”,“蓉宝”机器人将在部分场馆提供引导、应急服务,大运村的自动双臂拉花咖啡机器人提供高品质咖啡服务……科技元素点亮智慧大运,共有170余项技术产品为成都大运会赋能,16家企业参与其中。

“建设体育强国,必须实现高水平的体育科技自立自强。”——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时的谆谆叮嘱,让我们对体育科技的重要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智慧大运,既是科技赋能赛事的过程,也是成都以大运会为应用场景,推动自主科技创新成果加速应用的过程。

在这里,大科学装置、创新平台、研发机构不断集聚,创新策源能力持续提高;一批科技含量高、增长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多元创新主体蓬勃生长……近年来,成都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正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乘势而上谋创新,成都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对成都如何以高水平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系统部署,并在会后出台28条政策措施,有力有效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今天的成都,创新的精神枝繁叶茂,创新的激情奔涌澎湃,创新的活力千帆竞发——大运是赛场,也是窗口。透过其中的科技元素,世界不仅看到成都的创新实力,也将读懂一座城市矢志逐新的不懈追求。

(三)

6月24日,在山城人民的热情期盼中,成都大运会火炬“蓉火”传递第四站来到重庆。

“蓉火”,取自成都的简称“蓉”,同时寓有“融合”“包容”之意。近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见效成势,随着“蓉火”在重庆的接力传递,以大运为媒的双城故事再次写下新的篇章。

兼容并包、融合共生的协调理念,不仅体现在“蓉火”传递的诸多细节,也贯穿成都大运会筹办始终。

从空中俯瞰,分布在全市15个区(市)县的大运会比赛和训练场馆,众星拱月般围绕着东安湖体育公园主体育场,推动全域同频共振,共享盛会喜悦与荣光。

沿时间脉络,赛前周密筹备,赛中注重细节,赛后固化成果……成都推动赛事筹备全过程环环相扣、无缝衔接,致力为世界奉献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大运会。

协调一致,相得益彰,不仅是本届大运会的特点,也展现出主办城市的性格。

成都,地处青藏高原至成都平原的过渡地带,一边是万峰耸立,一边是平畴千里,人与自然在这里形成独特的协调之美;千百年来,古蜀文明与外来文化碰撞融合,孕育出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

拥有厚重历史文化,同时又站在潮流前沿;既有茶馆里的安逸生活,又有高楼大厦间的奋斗人生……在这里,快与慢和谐共生,都市繁华与市井烟火相映成辉。

“唱和如一,宫商协调”,是音律之美,是生活之道,也是发展之理。

翻越龙泉山,跳出“两山夹一城”的地理框架,迎来“一山连两翼”的千年之变;以重点片区为突破,推进“三个做优做强”;“四大结构”优化调整,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成都的“市之大事”,无一不蕴含着协调发展的理念,在天府大地上奏响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交响曲”。

再将镜头拉高。

成都自觉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肩负极核重任,在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战略部署中找准角色定位,持续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全市经济总量历史性跨越两万亿元台阶,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粗具雏形,成都正不断强化省会城市担当和辐射带动效应,激荡率先发展的澎湃动能。

差异化发展与协同化发展相统一、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统一、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如今,伴随世界目光的再次聚焦,成都正落子占星、全盘取势,向着更加平衡全面的方向迈进。

(四)

7月22日,大运村迎来“开村”时刻,远道而来的大学生运动员们入住“新家”。

大运村居住区共10栋公寓,均由成都大学学生宿舍改造——房间内的物资配备简约而不简单,除易耗品,95%物资都是租赁而来,可回收再利用,生动彰显大运会的绿色低碳底色。

把绿色办赛落实到筹办工作全过程,坚持生态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都大运会以实现赛事碳中和目标为引领,积极践行“绿色、节俭、必须”办赛原则,绿意与盛会彼此交融,相得益彰。

绿色建馆——在大运村,别出心裁的“冷巷”,以自然通风营造出舒适空间;在凤凰山体育公园,通过BIM设计和施工,避免了材料的浪费和污染;在新都香城体育中心,通过回收雨水,全年可节水3000吨以上……成都大运会新建场馆均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实现场馆低碳、节能、环保效果的最大化;既有场馆则进行了绿色改造升级,实现高效稳定用能。

低碳办赛——大运村餐厅本地当季蔬菜类食材占比超70%,智慧中央厨房提高整体产能;往来场馆,从大运村到中心城区场馆90%使用新能源车,大运村内部100%使用新能源摆渡车;主媒体中心新闻发布厅的300多把“雪花椅”,是从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租赁而来……据初步核算,在全面落实源头减排措施后,成都大运会将实现减少碳排放约2.6万吨。

从大运会场走向成都街头,不难发现,整座城市绿意更盛。绿色低碳,不仅是成都大运会具有显示度的底色与亮色,更集中展示着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成效。

近年来,成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厚植公园城市生态本底,如今“窗含西岭千秋雪”胜景常现、“濯锦清江万里流”传奇续写、“草树云山如锦绣”图景依旧;大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锦绣蓉城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一个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正在从蓝图照进现实。

占地5000亩、总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的东安湖体育公园,是成都大运会核心场馆,2021年5月26日,国际大体联正式命名其为“世界大运公园”。

这恰是一个隐喻,在湖光山色间释放竞技魅力,在绿水青山中彰显青春风采,当“绿色大运”邂逅“公园城市”,给世界留下的,将是最美丽的记忆。

(五)

定好闹钟、拿好手机,随着一场手速的比拼,市民杨磊终于抢到了大运会武术项目的门票。

不到10分钟,击剑6个场次全部售罄,跳水半决赛、决赛一扫而空……这是大运会首批门票线上开售的盛况,也体现着人们高涨的观赛热情。

“凡具备观赛条件的比赛场馆,所有赛事均全面开放售票。”在大运会倒计时100天之际,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成都市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大运会执委会秉持“开放办赛”原则、尽力满足公众观赛需求的情况。

作为我国疫情防控转入“乙类乙管”后首场重大国际赛事,大运会如何为世界了解中国、了解成都打开一扇窗,如何为世界大学生搭建好体育文化交流平台?这考验着一座城市对开放的理解与认识。

张开怀抱、拥抱世界,开放的文化底色,成都三千年未变。

向北,沿着“难于上青天”的古蜀道,成都直通八百里秦川;

向东,“门泊东吴万里船”,由岷江入长江,来往船只不断,一路入海;

向南,经南方丝绸之路,蜀地商品销往海外,沿途所见是“我行山川异”的风光;

向西,北方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如今,成都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西进欧洲、北上蒙俄、东联日韩、南拓东盟,以成都为主枢纽的亚蓉欧陆海联运战略大通道加速构建。穿越古今,新的开放路径为城市打开新格局。

自信包容、合作共赢,锚定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奋斗目标,成都的开放之门越开越大。

从中国航空“第四城”升级为双国际机场“第三城”,今年上半年,成都航空枢纽旅客吞吐量全国第三,成都海关累计验放进出境飞机8903架次。

去年,空客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等重大外资项目相继落地,成都全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566家,外商直接投资(FDI)25.9亿美元。

今年6月,土耳其驻成都总领事馆正式开馆,拥有37个国际友好城市和70个国际友好合作关系城市,成都“朋友圈”遍布世界五大洲……

“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对冬奥会的殷切嘱托,阐述着以办赛助推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以大运会为契机,将城市践行开放理念的点滴融入赛场内外、展现于世界舞台。在全球化视野之下,一个东方文明古国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世界偕行。

(六)

7月16日上午8时30分,发令枪响,位于成都环城生态区东、南、西、北的4个会场同时开跑。在距离成都大运会开幕只有12天的时间点上,上千名市民以绿道健康跑为大运会送上一份特别的祝福。

这不单是城市为迎接大运会而举行的一次体育活动。从去年开始的“新铁人三项”——环城绿道骑行、夜爬龙泉山看日出和湿地公园露营,到如今的“凤凰山金牌球市回归”、“街BA”火爆上演、“陆冲”疯狂生长,还有不再小众的飞盘、户外徒步……

“把竞技体育搞得更好、更快、更高、更强,同时大力发展群众体育,通过全民健身实现全民健康,进而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意义深远。

全民健身,利民至上。从冬奥会冰雪运动普及到成都大运会为全民健身服务的设计等,无不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不只是“更体育”,也是“更生活”。历时4年的大运会筹办,也让这座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超大城市的“烟火气”愈发浓郁。

院落风貌焕然一新、卫生死角变身景观小品、背街小巷成为网红打卡地……近两年来,91个片区推动城市更新,1202个老旧小区得以改造,600余个“口袋公园”亮相市民家门口,看得见、摸得着的城市变化,让居民们住得更舒心、活得更安逸。

实施“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多项举措,全市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保持在65%以上高位水平。

入选全国首批“双减”试点城市,成都市是唯一四度蝉联“长安杯”的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目前全市三甲医院数量达61家。

博物馆数量规模持续保持全国领先,2022年以19家新生书店位居全国新开书店榜首,“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加快成形……

人与城的良性互动,带来生活品质的提升。

不仅如此,还有持续丰富“成都式幸福”的种种“微”举措:以党建引领的“微网实格”治理机制,15.9万名网格员打通服务市民的“最后一米”;活跃赛场内外,自大运会筹办以来,全市青年志愿者注册数量从67万增至139万……

一场关注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的国际青年体育赛事,与一座城市共建共享、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碰撞在一起。

2022年,当成都以14连冠成绩再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城市的GDP也跨过“两万亿”台阶,其背后,是一个国家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价值追求。

锦绣编织,共襄盛举。当大运会会旗飘扬在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属于青年、属于中国、属于世界的大运故事,将由此写下精彩篇章。

以梦为舟,乘风破浪。当个人梦、城市梦与体育强国梦、中国梦融为一体,我们必将以奋斗创造奇迹,继续书写一个充满生机活力、赓续民族精神、紧密联系世界的中国。

世界大同,和合共生。当五洲四海的新老朋友相聚于大运会、青春绽放于大运会,和平、友谊、希望的声音将传向全世界。从成都大运会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历史会镌刻下这隽永的一笔。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马玉宝 张帆 刘金陈 谢夏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