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立足核心素养培育时代新人 ——青白江区推进高品质课程建设 2023年12月01日

泉创课程

学校艺术节表演

中外学生学川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这一背景下,青白江区将育人目标聚焦于学生的核心素养上,围绕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加强学科实践、提升课堂实效、重塑评价体系、做好学段衔接等方式,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小学课程改革与创新。

区域各个学校在为学生打好知识基础的同时,努力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规律与特点,把素养导向的课程理念转化为扎实有力的育人实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时代新人。

掇菁撷华,行稳致远。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从“育分”转向“育人”……在一次次高品质的课程建设中,我们看到青白江教育工作者的不变初心、专业智慧与创新勇气。

清泉学校

根植“泉文化”课程润童心

青白江区清泉学校以“泉文化”为底蕴,遵循“水润万物,渐以成之”教育理念构建“体悟式教育”课程体系。其核心是实践育人,倡导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领悟,直至达到“体验丰富、领悟深刻、勤奋自强、心灵纯净”的效果。

循道返本循序渐进

“体悟式教育”课程框架包含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个大板块和十个细分模块,其中地方课程分为“家庭社会法治”“可爱的四川”和“生命生态安全”三个部分;校本课程细化为德育、劳育、体育、艺术、科创和综合实践六个部分。“体悟式教育”课程贯彻立德树人宗旨,坚持以纲为本、以校为本、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在体验、领悟、反思中去学习、生活、探索。

百年清泉,源远流长。汩汩泉水,滋养着校园土地,浸润着师生成长。学校循道返本真,用泉所蕴含的形美、质纯、行远品质去深化课程内涵,把“进步即优秀”作为课程评价理念,把“重在过程、兼顾阶段”作为学生评价方式,以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为目标,析资源、寻方法、优内容,坚持“实践—评估—开发”的课程建设路径,使课程发展的思想力和影响力不断生长:编写出“一导三学”读本、构建了“一驱四环三阶递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泉文化·德教育”内涵特色。

推进课改 深化内涵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教室里传出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诵读声,孩子们正在老师引导下学习校本课《经典诵读》。2020年,清泉学校成为青白江区五所名校培育对象之一。蕴含“泉文化”的校本课程不仅使学校发展有了新空间,也成为对“双减”新要求作出的有力回应。

遵循“成熟一门,开发一门”的原则,学校每门课程的实施都有计划、有进度、有设计、有反思,呈现跨领域整合、多学科联动的学习样态。目前开设的50多门校本课程中,墨香书法、经典诵读、奇遇陶笛、足跑、篮球、足球、STEAM活动等20余门课程已完成读本开发。2022年,学校立项市级课题《“实践育人”课后服务校本课程体系建设实施路径探究》,引导师生从对“泉文化”的回溯中获取生长的滋养,获得奋飞的力量。

大同小学

五育融合学生幸福成长

秉承“为孩子的幸福成长奠基”办学理念,青白江区大同小学凝聚百年文化、追溯生命之源、明晰精神追求,构建起“幸福成长”课程体系,着力培育“体健、德美、智高”的幸福少年,让百年公学在新时代教育浸润下更加生机盎然。

五个原则建构体系

“幸福成长”课程体系又称“13N同课程”体系,即以“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为核心;搭建“夯实基础的同本课程、开阔视野的同悦课程、丰富个性的同慧课程”3级框架;创设体育、艺术、劳技、科普、人文等N个课程群。整个课程设置既关注学习目标的连贯,又关注知识领域的渗透,助力学生道德品行、文化知识、学习习惯、学习技能、意志品质、创造能力提升。

考虑课程的持续生长与校本特色,学校明确了“幸福成长”课程构建的五个原则:五育并举、强化国家基础课程的核心地位、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统筹规划分层推进以及基本不增加教师工作量。学校建立起课程实施评价体系,通过学生问卷、课堂实践、学业负担和教学案例等方式,引导教师全面理解“幸福成长”的定义,在研发课程时做到眼中有全貌、心中有方略、手中有方法。五个原则使课程建设有了牢固的支撑,最终让课程回归人,让人回归生活,让生活回归幸福。

打破边界 拓展“跑道”

为了给学生幸福成长提供更多的课程“跑道”,学校在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前提下大力研发特色校本课程,如《幸福国学》《石子游戏》《Ai运动吧》等。同时以每年的传统节日、重大时事为契机开展各种主题活动,构成项目式、立体化主题教育课程群。这些课程打破学科边界,集情景、体验、实践、评价于一体,其架构的完备性和内容的丰富性都指向核心素养,直抵立德树人。

学校还大胆突破传统格局,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以“拼接、嵌入、走班”的方式开展教学,力求不同层面、不同种类的课程上下贯通有机衔接。在非常规课堂这一阵地,借助少年宫、社团活动和延时服务去丰富教学形式,让更多的优质课程“流动”起来,促进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外国语小学

课程共生走向生命共美

好的教育需要开放与生长,好的课程需要更有包容性、延展性。青白江区外国语小学在“适性扬长 多元共生”办学理念引领下打造“共生教育”课程体系,让每一个生命获得最大发展,从而呈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育人景象。

课程课堂相得益彰

秉承“学思并进,知行合一,多元共生”课程理念,“共生教育”课程体系分为“人文博积、科创精思、身心健康、品德笃行”四大课程群,每个课程群由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组成。比如语文学科属于“人文博积”基础性课程,由该学科延伸的国学诵读归入“人文博积”拓展性课程,而国学进社区活动则是“人文博积”探究性课程。这种“循序渐进、点面结合、螺旋上升”的建构方式逐层扩散每个课程群的内容范围,所有指向都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与“共生教育”课程同步,学校创新共生课堂模式,把“培养具有中国根脉、健康体魄、个性鲜明、国际视野的时代少年”作为目标取向,从内容、方法、活动、评价等维度优化教学设计,使每一堂课有学科间的内容统整,有激发学生思考的情境创设,有共同参与的合作学习,还有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此实现课堂与课程的相得益彰。

科研助力 专业成长

学校把“课程研究能力”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通过开设讲座、组织培训、开展研修、举办论坛等形式推动教师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不断改进自身教学方法、积累课程资源、提高科研能力。

作为成都市首批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教师们把“共生教育”文化引入专业建设中,群策群力开发了以学习波兰语、韩语、意大利语为基础的国际理解课程,编写了校本教材《走遍世界》。还开发了版画、国画、书法、中国武术、太极、川剧等传统文化课程,作为对外交流的桥梁。全校教师以教育部规划课题——生命教育课题为龙头,汇聚群智开展《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提升研究》《小学校园足球训练梯队建设方法初探》等课题研究,形成理念、资源、方法、成果共享的团队互助共赢文化,促使“共生教育”从课程共生走向了生命共美。

陈茵/文 图片由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