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奋进新征程,理论宣讲正当时。6月26日、28日,“理响成都”第五届基层理论宣讲大赛进入复赛阶段。在龙泉驿区十陵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金牛区图书馆,参赛选手用“宣讲+文艺”的形式,用“正”的话语、“新”的讲述、“潮”的传播,分享身边成都故事,让观众听得进、记得住,走好基层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
本次大赛以“”为主题,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实践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宣讲“实”起来“活”起来。
据介绍,全市各地各单位共推荐50名(组)选手,分成4组进入市级复赛,比赛采用专家评审打分、综合评议方式,评选确定12名(组)优胜选手晋级决赛。
“正”话语、“新”讲述、“潮”传播
小故事讲出万千气象
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离不开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好内容。复赛现场,来自各行各业的基层选手将宣讲内容聚焦到工作中的一个个场景,讲述市民身边真实故事,一个个现实人物展现在观众面前,让理论宣讲更接地气,展现出基层实践的活力。
“大家好,我叫苏杰,我来自四川天府新区煎茶街道沿溪村,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祖祖辈辈务农,我一直都有一个梦想,想带着乡亲们富起来。所以在外学习、工作20多年后,我回到家乡参与发展,大家都叫我茄子书记。”复赛现场,苏杰与“团队伙伴”——沿溪村党委副书记张芳、村主任助理刘苇钰共同讲述了天府新区自成立以来,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煎茶竹丝茄的发展壮大之路。“反复研究后,我们确定了‘村集体+企业+农户’的‘乡村合伙人’模式,走定制农业路线,去年与企业签订了60万斤的采购协议,今年又签订了100万斤的定价采购协议,煎茶竹丝茄打开了品牌‘土特产’定制的第一扇门。”赛后,苏杰表示,今年,沿溪村正朝着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500万元而努力奋斗。
“2000多年之后,您所留下的医学简牍,如今取名为‘天回医简’。”复赛现场,一个个穿越时空的故事向观众娓娓道来:在题为《唤醒沉睡千年的医简》的宣讲中,选手赵明昊和陈彦姿以2012年金牛区天回镇汉代墓葬群中发现的“天回医简”为切入点,通过情景对话的方式,声情并茂地宣讲了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的珍宝、探索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医简中蕴含的巨大文化价值等,进而讲述只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的道理。赛后赵明昊解释道,“天回医简是四川地区首次发现的竹简类文物,它的出土,填补了中医学的历史空白,现在已经有中医辨诊机器人,可以根据我们每个人不同的体质,定制专属的保健养生方案,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已经日渐浸入我们的生活。”
汲取新时代奋进力量
让理论宣讲入脑入心
复赛中,表演式、互动式、沉浸式、情景式宣讲轮番上演,激情洋溢的演说、沁人心脾的音乐,配以光辉历史的影像,把成都市民的幸福故事讲得生动鲜活,把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成都实践讲得有声有色。
“今天的理论宣讲大赛对我们老百姓来说就是一场文化交流盛宴,选手们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和饱满的热情讲述,带给我们的感受可谓是身临其境,希望以后能多开展这样的宣讲活动,让党的创新理论飞进寻常百姓家。”仔细听完整场复赛宣讲,十陵街道办事处党群办工作人员李萍略显激动地说道。
选手们的精彩表现同样赢得了评审嘉宾的一致肯定。“复赛选手的讲述,理论联系实际,历史连接未来,成都联动世界,紧扣勇担文化使命,共绘万千气象的宣讲主题,既讲理论也讲故事,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在繁荣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当中的成都篇章和成都精彩。”复赛评委之一、成都大中小学党建与思政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岳鹏表示,“这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是所有选手合作完成的一场内容扎实、题材丰富、水准很高的视听盛宴。在本次大赛中,我们看到了各位选手对理论宣讲工作的热爱和执着。他们用真挚的情感、坚定的信念,诠释了新时代理论宣讲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长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