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李怡:李劼人是以报人的身份走进了文学世界 2024年08月06日

李怡教授

人/物/名/片

李怡,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西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学术丛刊主编。

李劼人一度被贴上了“地方作家”的标签,成为成都作家的代表性人物。而这样一位“地方作家”,在世界上却有着不小的影响力。法国翻译家温晋仪在法译本《死水微澜》的前言中,曾盛赞李劼人的书是“中西影响相融合的一个范例”。

时移景迁,当代人再翻开李劼人的作品时,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认识这位文学宗匠呢?在首届“李劼人·锦水文学奖”如火如荼进行期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怡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表达了对于李劼人以及李劼人文学的独到见解,也对大赛表示期待。

记者:您曾在2020年四川省中青年作家高研班授课时谈道,李劼人的文学具有明显的“地方品格”和“地方路径”。

李怡:我之前专门有一篇更全面和理性的文学评论,此处给你简单概括一下:在所有的四川作家里边,李劼人大概是最自觉强调和追求具有巴蜀特色文学的一位,从他的选材与语言等表现方法看来,他一直都是很自觉地去挖掘巴蜀文化的特点,他的小说基本上是与成都的地方文化相互共鸣的。最明显的,在他的“大波三部曲”中所提到的天回镇以及其他地方当中,除了思想情感表现之外,也加入了大量的地方史学与考证,包括一些地方风物特产和民风民情,工作之严谨,活似一位史学家的作风。同时,他有意识地将四川方言以便于理解的形式,融化在自己的文学当中。为了让外省人更加了解四川方言的特殊韵味,他还专门在文学作品里做了大量的注释说明,这就说明了他对巴蜀文化,乃至于四川文化的表现已经从一般意义上的感受状态,进入到非常理性和自觉的追求当中,这在整个四川作家当中都可以说是最突出的。

记者:李劼人的创作跨越了小说、散文、戏剧等多个领域,这种多元的创作实践对他个人文学观念的形成有何影响?

李怡:相比起其他的创作,李劼人最主要的成就还是在小说上面。然而,李劼人在文体创作上的多样性,并不能与他实际对文学作出的贡献画上等号,至少现在还不能这样武断。要说中国“跨文体”的作家,倘若以四川为例子,郭沫若是当之无愧的典型人物,他的诗歌、戏剧、小说和散文都是非常有成就的。李劼人要与郭沫若相比,比的肯定不会是“跨文体”的广度,他更大的贡献在于坚持用史诗的方式,呈现出从清末到20世纪40年代四川和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的一些基本情况。可以说,他这种始终不改的文学初心是极其重要的。李劼人曾经还构想过一套连续的计划,那就是从清末开始,描写好几代的知识分子在近现代史上的遭遇和他们的思想情感演变。当然,这个计划最终没能够完善落实,但是从“大波三部曲”来看,也能侧窥他这样宏大构思的端倪。因此,李劼人作为文学家的意义,不在于他什么都写,而在于他赋予了作品史诗性和连续性的特质。

记者:李劼人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蹚出了一条非常独特的文学之路。在您看来,研究李劼人以及研究他的作品,对于今天的学者、作家有哪些意义?

李怡:对于我们学者来说,首先要提到一个概念叫作“方法的李劼人”,意思就是说研究李劼人的东西,不仅可以知道他写的东西里边蕴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更重要的是,能够看出来他的创作方法是以自己本土的历史文化为根基来表现人生和时代,这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在20世纪,国内普遍的文学最容易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经常吸取许多具有时代脉搏的新思潮,这些思潮大多是从外国引进的,就像鲁迅所说的,没有先前他读的一些外国文学作品,便不会有他后来的代表作,这是一个辩证关系,全面学习外国的文学作品和加深对于本土文学的理解,两者非但不矛盾,而且十分有必要串联在一起。回看李劼人到法国留学之前,他就已经展现出非凡的创造能力,后来学习了法国19世纪初期的文学以后,他的才华也就更上一层楼,所以其中的融贯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放眼现在,今天的作家和文学的发展,应该思考怎么从自己本土的体验出发,融会外来的新思潮,建立两者关系之间的和谐。在这样学习的过程中,李劼人就是非常成功的一个典范。

记者:在您的研究中,李劼人的哪些思想或艺术特色最吸引您?

李怡:第一个就是他对中国文化本身的深入体验,尤其是从区域文化的深刻理解来出发,去表现富有特色的时代特征。第二个就是说他对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以及四川近现代史的描述当中,绝不人云亦云。譬如说他对辛亥革命到抗战时期的历史发展,自己有着非常独到的理解,不会盲从别人的判断。怎么形成自己观察世界和人性的独特价值观,对于今天的文学创作而言,着实是一道很大的命题。拥有摒弃追风,求取自我这样的思想觉悟,对于每个作家来讲都非常重要。

记者:对于想要深入研究李劼人及其作品的学者或读者,您认为还有哪些未被充分发掘的研究领域或角度值得探索?

李怡:值得研究的地方可太多了。第一就是李劼人和传统通俗文学的关系。晚清的这种潮流在李劼人的创作路上发挥着很大的影响,从对于骨子里头塑造李劼人也起到很大的作用。第二,李劼人对20世纪很流行的进化论式的历史观其实是持保留态度的,他的文学也不是简单采用这样的历史观,他对历史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值得探讨的话题。第三,李劼人与我们四川地理和地方志的关系,这都是值得理解并挖掘的。第四,李劼人和我们的方言学的关系,他是一个很懂得方言学问的大家,并且对方言有过专门的探讨,这个也是值得后人去研究的。

记者:您认为“李劼人·锦水文学奖”的设立对于报刊文学和城市文脉的传承有何特殊意义?

李怡:我觉得特别有意义。要知道,李劼人不仅是一位文学家,他还是一位报人,他是通过报人的身份走到文学世界当中来的,这就说明报人对于百年以来的中国文学演化进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今天我们设立这个奖项,实际上,也是在纪念李劼人作为报人立足文学界,继而成为一代文学大师这样的优良传统。依我看,中国现代的报刊和文学的关系,理应恢复到像李劼人以前创作时那样,报刊作为媒体本身的力量,应该推动文学事业的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