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彭州的海窝子 2025年01月21日

彭州海窝子。

□郑光福

我虽多次来到彭州瞿上地——海窝子,但每次都来去匆匆,从来没有在此过夜。2024年金秋时节,我却有机会在此过夜,并与当地文化名人舟歌等行游考证地名由来,我这才真正地了解了当地的一些风土人情,我更多的是了解这里古蜀地名由来,蚕丛及鱼凫到海窝子称谓的众多历史传闻。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在成都市金牛区搞过几年文物考古工作,熟悉这1.5公里长的古镇,不愧为古蜀王建邑都的地方。

记得我与省市考古队长沈仲常、苟治平等专家前来彭州瞿上地、海窝子一带考察。在竹瓦街了解到这里全省青铜器出土最多,沈仲常老师讲:“这应是从瞿上迁埋于此的,说不定那时这里也是瞿上领土。”他又道:“第一代古蜀王蚕丛(古羌民,也称‘蜀山氏’)从汶川大山顺河谷而走来,他们在海窝子住了若干代,他们称此地为瞿上。这地名应是一个蜀族的地名。为什么叫瞿上?是古蜀瞿人纵目而称瞿上的。这个蜀族群,他们在大山里生活久了,便顺山道水道来到这山水平原交界地方,他们留居此地很久,人越集越多,因此这海窝子便成了第一代蚕丛王立业之地,也成纵目人久居之地。”

后来蚕丛王老去,便由他之后的鱼凫王接替为首领。他也传位多代后人。鱼凫王不仅在此以打鱼狩猎养蚕织衣为生,他们还在湔江河谷大量开田地种养为业,且主要以种谷物为主,久之便以农耕为生了!今天不少考古学者都一致认为,彭州这海窝子就是古蜀人蚕丛及鱼凫多个王朝在此扎根建都称帝的地方。他们大兴农业,从此地向南发展,开掘疆土。他们在此改变了蜀地文明史,是蜀之先王最先出现的地方之一。

1984年我得到一本彭州众多地名专家学者编写完成的《四川省彭县地名录》,有近300页。细读后我更加得知海窝子的神秘与神奇,以及这方土地更多的人文历史和几千年不断变迁的情况。“通济公社位于彭县北部,龙门山脉前山区的天台山麓湔江之滨。东界思文,西接小鱼洞,南连新海,磁峰,北邻大宝、白麓等公社。”“此地先属彭县新兴镇所辖;新兴镇的新场位于彭县城的西北湔江西畔。由于新兴镇驻地在海窝子,此地就称新兴场了,也简称新场了。”这本彭县地名录还载说:此地“命名通济场,取其地处‘三河七场’的中心,湔江渡口的要津,有接济交通、发展经济的意思”“新场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其前身又叫殷家场”,其场地址也在古瞿上领地之中。它距今海窝子场南约2.5公里。新兴场的兴起又是因废了之先的殷家场,而新建便又称新场,又叫“新兴场”。不管这古场镇名称由来咋变化,它从古至今始终在湔江河谷两岸的上下游动,它一直是随时代的变化而沿湔江两岸上下移动。由此变化,瞿上地这一带也肯定是古蜀族人从汶川大山迁徙而来,他们首选此地,他们落脚于此地,在此“一年成聚,两年成邑,三年成都”。因此,我们可以说这瞿上海窝子是最古老的“成都”。是的,这海窝子是上风上水“蚕丛纵目”群居于此,后蜀人便约定俗成,便将此地叫“瞿上”了,它的中心地带便叫“海窝子”古都邑地了。

《华阳国志》载:“蜀王鱼凫田于湔山”,虽仅8个字,一个“田”字便说明鱼凫王部族已开始在此地种粮为生了。清光绪《彭县志》载:“湔山即阳平山”今这海窝子顺湔水周围的山名称可为阳平山。这“阳平山”应是太阳可照射的有山有水有平坝与山交界的地方。

从以上这些古书记载和专家们的考证,便让后人知道了“瞿上”之人、之地、之都城的由来;更知道这里是蜀人开始种田种地为生的地方。想来那时鱼凫称王后,他便带领古蜀人在此成片的种田搞农业,让瞿上人安居乐业,过上又打鱼又种田的好日子。他们在海窝子是一代又一代传下去,世居此地。后代人生活好了,他们又有追求,他们又开始“衣食足而礼仪兴”。他们信“神”在缅怀祖先时,必然想到开出瞿上海窝子基业的各位先蜀王们,于是这海窝子周围便又建有一些祭拜先祖先王的祠庙,蚕丛祠、鱼凫庙等遗迹在这一带时有发现,也引来不少传闻故事。

成都市金牛区有座山叫天隳山,也称天回山。扬雄指出,蜀王杜宇“自天而降,号曰天隳”。这“隳”字,查字典它应是降落之意,指教民务农的杜宇王是从天上降下来的,他首居在天回山上,这天回山的“天”明显是指瞿上人从“天”上而来疏理河道,治水开垦山下田地。今推理,杜宇王他们从“瞿上”的海窝子治水开田地而来到天回山,由于杜宇王他是蜀王,他是神,他是“龙”,便降落在成都坝子北门的天回山上。想来杜宇王扎根天回山后,他便慢慢地又向山下移动。不仅史书记有他与丞相开明王一起从天回山开始向南发展,他们一来到天回山便开始下山疏通了成都坝子上众多河道,开出了大片大片的良田。杜宇王“教民务农”,不少史籍便载有杜宇王“教民务农”的众多传说故事。

在今天双流牧马山、新津等地也有不少古蜀人留下的痕迹。近年双流已在牧马山建有一处瞿上城遗迹,也称此地为瞿上都城之地。我想,这显然是杜宇王开明王从天回山南移而至的。当地人是依据开明王部落曾驻扎此地,在此教民务农。蜀后代人怀念先祖时也称此地为瞿上之地了。称此牧马山地方为“瞿上”,我认为也可以,只不过此“瞿上”与海窝子“瞿上”有先后之分而已。

历史文物古迹有时也会有所移动!今郫都区望丛祠内塑有杜宇开明二帝像,1980年我随省市区县文物考古专家普查此处文物时,我进入墓道洞中发现砖石,均为晋朝时期的砖石。我以实物为具,向沈仲常专家请教,他说:“此墓是从都江堰迁移过来的。”这充分证明望丛祠墓也是随时代移至此的。

在这海窝子古镇上,纵观从古流到今的湔江河,受益多多,收获多多。在海窝子考游,我还了解到这里还有初唐四杰王勃在此留下有200字的《龙怀寺碑记》,清代李调元也留下一些诗句等古迹遗址……成都的龙门阵,真是摆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