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婵 余洋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2025年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进一步强调:对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对革命战争时期留下的红色旧址,要加强系统性保护。3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丽江古城考察时,详细了解古城营建历史、纳西族民居特色和当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等情况,他要求当地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让这座美丽的古城焕发新的光彩。
保护好文化遗产,传承好文化基因,利用好文化资源,是成都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以及中国十大古都之一的重要文化使命。崇州北部古镇群连片区域是成都市唯一入选四川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双试点”工作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试点区域的文化遗产资源。为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传承城市文化基因,调研组深入崇州北部古镇群开展专题调研,系统分析其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工作建议。
特色经验
近年来,崇州北部古镇群积极探索全区域、全体系、全要素的文化遗产保护格局,以构建“一套工作机制”,画好“一张蓝图”为抓手,为区域内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有力保障
崇州北部古镇群作为集成打造“蜀中之蜀、画境崇州”文旅品牌的标杆地和“大青城国际旅游目的地”重要组成部分,串连街子镇、元通镇、怀远镇3镇,是全国独特、四川唯一的千年古镇群落,片区面积共146.86平方公里,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省级传统村落、省级非遗项目、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类高等级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大熊猫国家公园、青城山等世界级生态文化资源,文化脉络一致、层级清晰,生态本底优越、遗产资源系统完备。
该片区资源禀赋与四川“天府乡游 天府粮仓”核心示范区、成都“大青城古镇文旅产业区”两级产业功能区精准匹配,与城市功能、片区更新有机兼容,以文旅农商融合发展为主导的产业定位清晰,资源保护利用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近年来,崇州积极探索全区域、全体系、全要素的文化遗产保护格局,以构建“一套工作机制”,画好“一张蓝图”为抓手,为区域内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有力保障,并形成了如下特色经验: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做好遗产保护传承顶层设计。成立崇州市崇州北部古镇群连片区域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崇州市崇州北部古镇连片区域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制度,完善崇州北部古镇群连片区域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管理、责任追究等制度,整体策划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全面梳理试点区域内文化遗产资源,实施文化遗产平安工程,完善区域内不可移动文物的安防设施建设。
二是优化机制多元共建,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合、居民参与资源导入、综合实施”的工作协调机制,构建“3个3”(“3区统筹、3镇联动、3方共建”)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崇州北部古镇群“山、水、古镇、林盘、非遗”资源丰富、活态性强的优势,构建古镇功能多元属性,厘清政企关系,整合优势、分工合作,积极创新组织模式、探索多边共赢联动机制,推进遗产资源高效活化利用。
三是丰富业态营造场景,促进文化遗产合理开发。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通过嵌入文博场所、引入商业活动、繁荣活跃市场等多种方式,升级改造街子华阳国志馆、元通清明春台会非遗展示馆、怀远非遗展示馆等场馆,修缮元通黄家大院、怀远林氏宗祠等历史建筑,植入餐厅、咖啡馆、生态茶馆等业态场景,提升带动周边文旅经济。
四是注重人才培养,为文化传承提供关键保障。建立完善镇、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基层人才队伍,实现管护队伍全覆盖,组建无根山艺术乡村联盟,积极引进陈承基、潘锡仁等国家级、省级、市级50余位国内知名艺术家;举办第13届怀远藤编大赛、2024年成都百万职工技能大赛“崇州抽纱刺绣工技能赛”,建成传承濮氏家风家训和耕读文化的清溪村濮家湾青少年研学基地等。
持续发力
下一步,崇州北部古镇群要坚持“大历史观、大遗产观”理念,在探索遗产保护新模式、创新遗产活态利用新思路、培育古镇文化产业新业态等方面持续发力,高质量推进区域内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
虽然崇州北部古镇群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遗产保护的整体性、活化传承的创新性、开发利用的科学性等领域,还存在着有待提升的方面。下一步,崇州北部古镇群要坚持“大历史观、大遗产观”理念,在探索遗产保护新模式、创新遗产活态利用新思路、培育古镇文化产业新业态等方面持续发力,力争构建崇州北部古镇群遗产整体性保护新格局,完善文化传承创新网络,高质量推进区域内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
第一,注重规划有机融合,做深做实遗产整体性保护。
做好顶层设计,确保规划执行力。坚决秉承“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充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小组工作机制,建立与其他中心工作互促互进的协调联动机制,同时构建由上而下、多部门联动的督办机制,确保各项规划落地的执行力和实效性。
注重法治保障,筑牢文化遗产安全防线。构建全域文化整体性保护体系,建立跟踪评估的反馈机制,面向广大公众定期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效果意见征集,对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进行动态评估和持续修订。
统筹协调理顺机制,多方合作共建共享。以党委政府牵头,广泛动员企业、社会组织、市民等参与,创新利益分配机制,推动形成区域统筹、多方联动、共建共享的合作体制机制;加强与社会资本通过股权合作、联合开发、委托经营、代理招商等方式开展全方位合作,以“长期物业租赁+业绩分享”的模式实现资源控制,达到合作共赢。
第二,创新保护传承模式,提升文化遗产保护质效。
以系统性为切入口加强遗址保护。深挖文化内涵,兼顾文化名胜、遗址遗迹、出土文物、不可移动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技艺、民俗节庆、口述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避免过度商业化;针对古镇群的文化遗产保护,不可忽视历史建筑之间的街市道路等承载历史痕迹的其他城市风貌,不能简单割裂不同时代建筑、民俗和自然生态系统,做到不留空白、不断档的历时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形成崇州北部古镇群文化品牌矩阵。
以数字化新技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在已开展的出土文物、古籍文献数字化采集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前沿科技,推动文化遗产高清数字化采集;在全覆盖采集、图像处理、三维建模等的基础上,构建包含古籍文献、出土文物、遗址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重要资源在内的崇州文化遗产云端数据库,探索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推进数字孪生文物、虚拟修复等创新性数字化文化保护项目;加强对各级别文保单位、文博、考古机构等进行智慧化精细分类管控。
以数字服务提升文化遗产传承利用的创新性。持续开发蜀州Walk数智平台的功能性和实用性,与大众点评、小红书等平台链接,提升用户的关注度和体验感;积极探索文化IP开发,以“数实融合+IP剧游”形式将单纯观光旅游变为主动参与的文化探秘之旅,提升游客主动权、参与感和新鲜感;推广街子古镇“味江·九州实景江湖”景区数字化寻宝剧本游《陆游密码》经验,依托AR数字技术,串联区域内文化遗产资源,提升崇州北部古镇群文旅体验的娱乐性和趣味性。
第三,深挖遗产文化价值,实现多元活态利用。
做好文化遗产梳理,深挖历史文化内涵。深度梳理区域内文化遗产资源,做到底数清、家底明;持续深化史志学术研究,加强与省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深度合作,系统编撰方志文献及学术研究丛书;组织一批口述史记录和研究人员,针对古镇群的传说故事、革命故事、民风民俗、重要建筑遗址的历史沿革等,对居民或知情人进行专业的口述史采访,并分类形成文本。
创新传承展示方式,实现多元活态利用。持续打造文化遗产特色展陈,运用数字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观展;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做强线上展示平台,以故事片、专题纪录片、短视频等形式,充实展示内容;通过举办社区文化活动、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队伍等方式,鼓励崇州市北部古镇连片区域居民以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形成社区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扩大特色民俗节庆活动影响力,加强元通春台会、怀远百花会等本地文化节庆活动宣传推广,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双赢。
探索跨界融合,拓展产业链条。创新开发特色产业,打造华阳国志馆“泛博物馆群”,持续完善“康养度假游、田园悠闲游、非遗体验游、森林研学游、悠然沉浸游”五大主题旅游产品体系,打造精品旅游路线;鼓励文化企业研发与文物古建筑、非遗技艺等相关的特色文创产品,利用“分州怀远数字云”等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平台,拓宽非遗产品和文创产品销售渠道。
第四,培育专业团队,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文保人才培养,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拓宽人才培养选拔渠道,探索建立与职业院校、高校院所的长效激励机制和合作机制,开展人才定点培养,并且通过校园招聘、实习实训等方式,选拔具有潜力的青年人才;围绕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注重培养“能工巧匠”、高层次研究人才、文保志愿者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通过各类专业技能比赛,健全人才体系;通过编制乡土文化扩展阅读读物、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组织参观体验研学等方式,培养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事业的新生力量。
培育专业运营团队,持续助力产业发展。制定出台激励措施,加大非遗行业营销资源整合力度,鼓励本土运营团队全面发展;持续构建区域内开放、透明、高效的营商环境,加大文化遗产宣传力度,顺势引进外来大型企业优秀运营团队,提升全市文旅运营团队水平。
(作者单位: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