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配速员在比赛中。
新闻背景
马拉松赛场上的“兔子”
赛事组委会请来的官方配速员,俗称“兔子”。“兔子”就是要在比赛中和参赛者一起起跑,规划好配速,并且按照规定的时间跑完,引导选手们安全完赛。目前的各大城市马拉松赛,组委会聘请“官兔”和高手聘请“私兔”早已司空见惯。这些城市马拉松的佳绩,也大多数是在“兔子”的带领下创造的。
但是奥运会和世锦赛这样的顶级大赛,是不允许聘请“兔子”的。而一些商业比赛则是允许聘请“兔子”的。
在马拉松赛场上,总能看见这样一群人,他们身上背着气球或刀旗,上面标示着“3∶00”“4∶30”等数字,代表着3小时、4小时30分完赛。这是马拉松赛事中的配速员,也被跑步爱好者亲切地称为“兔子”,跟着他们跑就可以在相应时间内完成比赛。
近年来,马拉松赛事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马拉松,部分跑者开始不再满足于跟着“领跑”的“官兔”跑,转而花钱聘请“私兔”,为自己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服务。职业“私兔”能够为参赛者提供哪些服务、如何收费、是否合法合规?记者近日对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破风、摄像、递补给……
“私兔”服务内容较丰富
安娜(化名)最开始请“私兔”,仅仅是想要在“半马”赛事中打破自己的PB(个人最好成绩),完成“破2”(完成半马时间不超过2小时)的目标。“有人在一旁为我加油、破风也能让我跑得更轻松。”因为得到“私兔”的助力,安娜在今年2月的马拉松赛事中,以半马1小时57分顺利完赛。
对于大又(化名)而言,请“私兔”更多的目的是为了记录下自己跑步时的状态。“我跑马拉松的时间不长,‘私兔’带着我跑会更加安全,也能帮我全程摄影、摄像,这些素材可以作为纪念,我也会发到社交平台上进行分享。”
记者了解到,与“官兔”的领跑相比,“私兔”的服务内容更加丰富。除了稳定配速,还可以在比赛途中帮忙破风、递水、递补给、拍摄视频,甚至可以在赛前制定训练计划,赛后提供拉伸服务。简单来说,拥有一个“私兔”相当于同时拥有了教练、配速员、安全员、康复师和摄影师,这也是许多跑者愿意掏腰包的原因。
杨旭(化名)是一名马拉松爱好者,全国各地的马拉松赛事几乎都参加过,他的全马最好成绩为2小时34分。从2017年到现在,做了8年的“私兔”。他告诉记者,从2020年开始,自己明显感受到,花钱请“私兔”的人开始变多。3月23日刚完赛的无锡马拉松,在报名时就有5名跑者联系过杨旭,希望他能来做自己的“私兔”。
从陪跑朋友到陪跑“老板”
“私兔”定价可达上千元
据了解,在国内,“私兔”大多是偏公益性质,大部分“私兔”为兼职或副业。杨旭最开始也只是给关系好的朋友“友情”陪跑,随着成绩越来越突出,渐渐开始有人愿意花钱请他助力比赛。目前为止,做“私兔”,陪跑“老板”,已经成为他的收入来源之一。
记者调查发现,当前,“私兔”的价格都在千元上下。因为服务内容包括训练指导,杨旭做“私兔”的定价相对较高,达到6000元。成都“私兔”二乙(化名)是马拉松训练营的成员,算半个专业人士,记者在向其咨询“私兔”价格时,他表示对成绩要求不同,价格会有一定差别,区间大概在1000元到4000元,跑得越快,价格越贵。
“私兔”的价格算不上便宜,而愿意花钱请“私兔”的人也大多为高收入群体。正因如此,业界对“私兔”的评价褒贬不一。反对者认为,马拉松的初衷是自我挑战,“私兔”作为有钱人的付费游戏,在赛场上提供助力有失公允;而支持者则认为,通过合法手段超越自己并没有什么不妥,即使有“私兔”,42.195公里的路程仍需要靠自己一步一步跑下来。
纵观整个马拉松赛事,有关“私兔”的争论,不仅关乎简单的公平与否,更大层面上,一些“野兔”“流氓兔”开始冒头,扰乱比赛秩序,另一方面,资质核定、权责认证等问题同样亟待解决。
“私兔”身份尚未明确
需长期做好“兔子”队伍建设
记者注意到,在现行的《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中,没有明确“私兔”身份,资质标准和服务边界很难界定。杨旭也坦言,现在做“私兔”并没有相关的资质证书或核查程序。“大部分客户都是看成绩,成绩越好,意味着经验更加丰富,但合格的‘私兔’还需要具备准确判断跑者状态的能力,甚至要掌握一些急救知识。”
从法律的角度,四川蓉城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晶则提出了另外一个可能存在的问题:“私兔”服务多为口头约定,没有基本合同,出现问题后权责很难划分。例如,在“私兔”陪伴下,跑者过度追求成绩导致身体损伤,应该由谁来负责?“私兔”在陪跑过程中如果意外受伤,作为委托人,跑者是否应该承担一部分责任?
面对当下存在的问题,各方力量也在逐步推动行业规范。据了解,2025年初,国内首个“职业陪跑员认证体系”上线,要求从业者至少具备马拉松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男子全程3小时10分以内),并完成运动生理学课程。部分赛事也开始设立“私兔专属通道”,要求提前报备配速计划。
北京马拉松协会会长赵福明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官兔”质量与赛事品牌形象和选手参赛体验息息相关,加大投入、长期性地做好“兔子”队伍建设,是提升赛事质量的重要一环。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胡瑰玮 综合央视新闻客户端 图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