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洁 贾伟
成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抓好文旅工作事关大局、至关重要。日前召开的成都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深入分析了全市文旅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机遇,细化明确了文化旅游强市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推动既定战略部署落地见效,要顺应文旅融合发展时代大势,抢抓国家级和省级层面战略加持赋予的历史机遇,做好“五个突出”,全力以赴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文化旅游强市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
突出全域化布局
文旅产业发展受资源禀赋、交通区位等因素综合影响,既有产业分布的区域性问题,也有客群吸聚的差异性问题。成都要牢固树立大时空观、大资源观、大景区观,以国家级、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为牵引,加快文旅资源优化整合,推动实现串珠成链、连片成面。
在市域层面,要推动中心城区文博场所、旅游景区、休闲街区等提档升级,加快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文化旅游核心区;提升都江堰市“三遗之城”综合能级,放大大邑县安仁古镇、西岭雪山—花水湾等文旅资源集聚优势,统筹打造龙门山山地度假旅游带、龙泉山运动休闲旅游带、川西平原乡村休闲旅游带,形成板块联动、全域共兴的良好态势。
在省域层面,要强化全省文旅经济发展核心区的地位作用,加强与五大文旅经济带协同协作,联动提升大熊猫、大九寨、大遗址、大灌区、大蜀道等文旅产品和线路,携手德眉资构筑同城化文旅经济发展圈,加快打造成绵乐世界遗产精品旅游带、成甘阿凉生态文化旅游带,更好服务全省文旅发展大局。
在区域层面,要携手重庆做大区域文旅市场、做强区域文旅品牌,推出一批成渝“环游记”主题线路,加快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创新改革试验区,共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同时,要积极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区文旅合作,深化资源互推、客源互送、企业互进、市场互动,不断拓展文旅发展新空间。
突出差异化竞争
文旅品牌形象是一个地方人文精神、特色资源的高度凝练,是文旅产业的标志性符号和识别性因素。成都要深挖潜力、突出特色,加大包装策划、整合提升力度,凝练打造一批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文旅名片。
着眼彰显“多元文化”。成都拥有4500多年文明史、2300多年建城史,古蜀文化、三国文化、诗歌文化等源远流长,要加快三星堆—金沙遗址联合申遗,擦亮以金沙遗址等为代表的古蜀探秘名片;活化利用46处三国遗存,擦亮以武侯祠等为代表的三国寻迹名片;挖掘杜甫、陆游、薛涛等名家巨匠历史印记,擦亮以杜甫草堂等为代表的诗歌文化名片,让千年积淀的历史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着眼彰显“多彩风光”。成都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是大熊猫的故乡、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要结合打造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加快建设成都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放大“熊猫家园”这个超级IP,擦亮以大熊猫等为代表的自然生态名片;加快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持续提升西岭雪山、天台山等功能品质,依托沱江、岷江打造滨江旅游体验带,擦亮以青城山—都江堰等为代表的秀美山水名片。
着眼彰显“多样生活”。成都快节奏与慢生活平衡、巴蜀韵与国际范交织、烟火气与人文味融合,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要擦亮以春熙路等为代表的休闲消费名片、以川菜等为代表的美食品鉴名片、以川西林盘等为代表的康养游憩名片、以《哪吒》等为代表的数字文创名片、以“金牌球市”等为代表的赛事演艺名片,让“像成都人那样生活”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价值选择。
突出多元化融合
产业跨界、渗透、融合不仅打破了传统行业的界限,更通过要素集成、业态重组等方式,进一步提升附加值、延长消费链。成都要准确把握产业交互衍生趋势,在加快存量升级的基础上,推动形成更多增量突破,放大文旅产业“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
要以圈链融合提升产业竞争力。结合实施“立园满园”行动,深入推进文旅产业建圈强链,梯次培优市场主体、招大做强主导产业、提速建设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天府数字文创城、东郊记忆艺术区等5个文化主导产业园区和龙门山旅游度假区、都江堰现代文旅融合园区等7个旅游主导产业园区,着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旅园区体系。
要以业态融合提升市场引爆力。围绕培育和发展文旅领域新质生产力,贯通吃住行游购娱、整合商养学闲情奇,丰富康养度假、玩冰赏雪、低空观光等新体验,推动演艺旅游、遗产观赏、沉浸式体验等业态转型升级,整合优势资源打造一批主题公园、精品线路,深入开展“跟着演出游成都”“跟着赛事去旅行”系列活动,不断提升文旅产业综合带动能力。
要以数实融合提升场景穿透力。综合运用全息影像、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对自然地理、历史文物、诗词意境等进行深度挖掘,发展游戏动漫、电子竞技、数字文博等业态,推动文博场所、景区景点及配套设施智慧化改造,促进购物消费、旅游休闲、交通出行等场景数字化升级,推出更多互动性、体验性文旅项目,让游客时时刻刻有看头、有玩头、有逛头。
突出品质化体验
文旅经济本质上是体验经济,核心在于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和休闲体验的追求。文旅产业的城市竞争、区域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服务质量的比拼。成都要坚持游客至上、强化品质管理,细致入微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不断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全方位优化文旅服务设施。加强文旅设施标准化建设,完善“快旅慢游”立体交通网络,提升机场、高铁站、汽车站等客运枢纽旅游服务功能,强化旅游风景道沿线观景休憩等服务设施建设,依托重点景区、干线公路等建设一批房车营地和交通驿站,完善景区供水、供电、环卫、厕所等特别是宾馆住宿的服务设施,构建更具舒适度的文旅基础设施。
全方位优化文旅服务体验。建强智慧蓉城文旅城运分中心,优化“云游锦城”功能应用,实现公共服务“一码触达”、市场监管“一键受理”、宣传推广“一站发布”。做优景区智慧引导、语音讲解、母婴室等特色服务,健全多语种标识标牌导向系统,加强无障碍旅游设施建设和改造,推行文博场馆延时服务,加快打造游客友好型城市。
全方位优化文旅服务环境。完善文旅市场协同监管执法机制,健全旅游投诉快速响应处置机制,深入开展欺客宰客、不合理低价游、强迫购物、“黄牛”倒票等专项整治;深化文旅行业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曝光、大整治,制定重点景区游客流量管控方案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常态化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应急处置演练,切实为文旅发展保好驾、护好航。
突出国际化视野
旅游的活力和生命力在于开放。成都要处理好国际与国内的关系,在“挖掘中国人游中国”潜力的同时,加强文旅宣传推广,扩大文旅对外开放,着力把文旅产品推出去、把境外游客引进来。
宣传营销要精准触达。动态分析客源分布、游客需求、消费倾向,科学制定广告投放、活动开展等营销策略,加强与央省媒体、OTA平台等合作,加大在主流媒体黄金时段、知名节目、重要栏目的宣传投放力度,发挥平台型企业和城市推介官优势,善于运用网络红人、影视作品、音乐剧目等进行宣传推介,构建全媒体、宽渠道的文旅推广营销网络和合作平台,不断扩大成都文旅的知晓率和触达率。
入境旅游要引流聚势。加强对入境游客文化传统、习惯特性等研究,抓紧制定出台更有吸引力的入境游鼓励政策,依托“双机场”织密覆盖全球主要旅游客源地的航线网络,抢抓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机遇,深入实施入境游便利化工程,建好一站式入境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探索开通入境旅游团队线上预约绿色通道,布局更多免税店、离境退税店和外币兑换点,让境外游客“进得来”,更要“玩得好”。
开放合作要双向联动。充分用好世运会等开放交流平台,加强与国际旅游组织、知名文旅企业等交流合作,积极参加国家重大对外宣传交流活动,主动赴主要客源地举办专题推介,精心开展“你好,成都”海外会客厅系列活动,打造海外文化中心和成都熊猫旅游驿站,建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积极推动“成都造”文化产品出海,促进企业跨境合作、产品跨境交易,增强成都文旅全球知名度和美誉度。
(作者单位: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