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赏花经济:让文旅消费业态“花样”上新 2025年04月18日

专家简介 贾晋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编者按

樱花粉染天际,桃花灼灼映面……随着气温升高,成都各地迎来最佳赏花季。

赏花,不仅为春季文旅市场注入了旺盛人气,更以美景和百花为纽带,涌现出“赏花+旅拍”“赏花+研学”“赏花+露营”等春季文旅消费新业态、新场景。

日前召开的成都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指出,“要强化融合创新,打造更多新业态、新场景,让游客常来常新、常玩常新。”成都发展“赏花经济”具备哪些优势?如何以花为媒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带着这些问题,《锦观智库》采访了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贾晋。

缤纷花海,

背后隐藏着丰富的经济秘密

锦观智库:近年来,成都抢抓“赏花经济”机遇,变花海颜值为经济产值。缤纷花海背后隐藏着哪些经济秘密?成都人口众多、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发展“赏花经济”有哪些特点和优势?

贾晋:“赏花经济”爆发式增长背后的经济学逻辑,既包含对传统资源禀赋的价值重估,也暗含对现代消费心理的精准把握,更折射出城市经济创新转型发展的深层脉络。

首先,居民消费需求快速升级。2024年,我国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达到46.1%,表明居民消费结构已发生根本性转变,而赏花游正成为国民休闲服务消费新刚需。《中国赏花游报告2025》指出,有69.4%受访者每年赏花1—2次,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注重赏花带来的情绪价值。

其次,产业融合驱动延链纵深。“赏花经济”的魅力在于其“接二连三”的跨界能力。一方面,花卉产区依托观光需求,延伸出花卉茶饮、花卉礼盒等精深加工产业;另一方面,以花海观光为纽带,推动乡村旅游、民宿、文创和电商直播等新业态发展,延展花卉产业价值链。

最后,科技创新突破时空边界。科技的创新应用为“赏花经济”注入了新发展动能。例如,成都通过七彩油菜花、蓝角柱等花卉品种创新,为游客赏花体验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通过科技赋能与文化融合,构建起四季更迭、多元共生的“花样”消费场景。

成都市发展“赏花经济”,兼具生态美、文化韵、市场广、创新强、产业实等多重优势,既是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美誉度的重要路径,也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文旅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一是自然生态多样,花卉资源丰富。成都是“天府之国”,气候温润、四季分明,拥有丰富的花卉资源,如郁金香、油菜花、樱花、桃花等,遍布平原与山地,形成多样化的赏花景观。

二是文化底蕴深厚,景区承载力强。从都江堰、青城山,到锦里、杜甫草堂,成都拥有众多历史文化景点,赏花与文旅融合,提升游客体验感,形成“赏花+文化”复合型消费。

三是消费群体庞大,消费基础扎实。庞大的本地休闲旅游市场,为“周边赏花游”“家庭亲子游”等提供了稳定客流。并且随着外来游客持续增长,成都“赏花经济”具备强大的发展潜力。

四是科技创新活跃,场景打造能力强。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西部科技中心,成都在数字技术、智慧文旅、绿色农业等领域不断突破,将科技成果转化为“赏花经济”的现实生产力。

五是产业基础扎实,融合发展能力强。成都拥有温江、郫都等国家级花卉生产基地,具备种苗繁育、花卉种植、仓储冷链、园艺服务等完整产业链条,并且近年来创新探索“赏花+餐饮”“赏花+民宿”等消费新场景。

赏花经济,

要摆脱视觉消费的浅层逻辑

锦观智库:为了避免“赏花经济”昙花一现,各地赏花的内涵与外延也不断拓展,比如与美食、研学、露营等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赏花经济”如何摆脱视觉消费的浅层逻辑,向文化价值与产业协同要更加持续的效益?

贾晋:“赏花经济”若仅停留在“看一看、拍一拍”的视觉消费层面,难以形成持久吸引力与长期经济效益。要实现从“刹那芳华”走向“四季常青”的跃升,应从文化价值塑造、科学技术创新与产业链条延伸三方面着力,推动其向深度融合、跨界联动的综合型消费升级。

文化价值塑造:从“看花卉”到“品文化”。赏花活动源远流长,深挖花卉文化基因,激活历史记忆,将赏花与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相结合,能够赋予“赏花经济”更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创新文化表达方式,打造沉浸式体验,将赏花活动与诗词、书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融合,举办花卉主题的文化节庆活动,不仅丰富了游客的体验,也增强了地方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开发特色文创产品,构建文化消费闭环,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花卉文创产品,如手工艺品、纪念品等,既满足了游客的消费需求,又促进了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

科技创新驱动:从“视觉消费”到“智慧体验”。科技进步为“赏花经济”注入了新活力,推动其从单一的“赏花”转向多维度的“智享”。在新质生产力引领下,以数字技术、绿色技术和融合技术为核心的新型要素体系不断拓展“赏花经济”的边界。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打造智慧赏花平台,集成花期智能预测、游客流量调度、线上导览互动等功能,提升游客的参与感和满意度。此外,低空经济的兴起也为“赏花经济”打开全新空间,通过如无人机、观光飞行器等低空飞行器提供空中赏花、智慧巡护等新场景,拓展视觉感知维度,提升旅游附加值。

产业融合发展:从“一花独秀”到“多元共荣”。“赏花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产业链的延伸和融合。一是横向拓展,构建“赏花+多元场景”的立体消费矩阵。通过将赏花与餐饮、住宿等产业相结合,推动单一的景观观赏转化为复合消费场景,实现“游客一日游”到“产业生态圈”的升级。二是纵向延伸,构建“全产业链价值闭环”。前端提质,以种业创新夯实花卉产业根基;中端增效,推动花卉精深加工释放附加价值;后端赋能,通过品牌塑造和服务创新拓展消费场景。三是跨界创新,激活“赏花经济”的破圈动能。“赏花经济”要实现由“短周期打卡”向“全场景体验”转型,必须跳出传统观光范式,推动与体育、艺术、商业等多元业态的深度跨界,打造兼具社交性、体验感与传播力的新消费形态,实现“从看花到玩花、用花、融花”的全面跃升。

以花为媒,

为成都乡村全面振兴增色添香

锦观智库:“赏花经济”为不少乡村带来了众多游客,为乡村全面振兴增色添香。未来,成都如何以花为媒,整合生态、文化、旅游等资源,突破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贾晋:以“花”为媒,促进消费升级,拓展乡村内需空间。打造多元消费场景。依托花卉景观,发展“赏花+农家乐+露营”“赏花+研学+非遗体验”等复合型文旅产品,拉动餐饮、住宿、文创、交通等消费链条,实现游客从“一日游”向“沉浸游”转变。构建季节性与常态化结合的消费体系。将“赏花经济”与“四季田园”景观打造结合,推动“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养生”四季主题消费,形成稳定可持续的乡村文旅流量。推动数字消费与“本地生活服务”融合。借助社交电商、直播带货等新兴消费渠道,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乡村市集”,让游客“带得走体验、买得到记忆”,进一步释放“赏花经济”的衍生购买力。

以“花”为介,促进产业投资,延伸农业多功能价值。引导社会资本下乡发展花卉经济链。支持企业、合作社和村集体投资花卉育种、观光园建设、花卉加工等项目,打造集种植、观光、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园区,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发展“花卉+”产业集群,吸引多元资本参与。以温江、郫都等已有花卉产业基地为依托,培育“花卉+中药材”“花卉+康养”等新兴融合产业,吸引健康、美妆、文创等行业资本下沉农村。搭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投融资平台。通过设立乡村振兴专项基金、鼓励PPP模式、推进“企业+村集体+农户”联营模式,提升农村项目对资本的吸引力,保障“赏花经济”落地有基础、成长有空间。

以“花”为引,促进城乡资本与要素融合,构建双向流动格局。推动城市资源下乡,提升乡村综合承载力。借助成都城乡资源优势,引导城市文旅企业、设计公司、运营团队下乡合作开发赏花项目,实现人才、技术、品牌、标准等向农村有效流动。激活农村资源入市,盘活“沉睡资产”。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农房、集体建设用地等资源在“赏花+”场景下转化为经营性资产,构建产权清晰、流通顺畅的要素交易机制,为农村资本形成开拓空间。

以“花”为纽带,强化公共服务与制度保障,夯实乡村可持续发展基础。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配套。围绕赏花热点区域,统筹推进交通路网、供水供电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游客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增强旅游的可达性与舒适性。推动基层治理与文旅运营融合。探索“村集体+文旅公司”联合运营、“乡贤+能人”参与管理的新型治理模式,增强乡村运营主体的专业性和协同性,提高资源统筹与服务响应效率。构建分级分类支持政策体系。对不同类型的赏花区域给予差异化扶持,如财政奖补、金融支持等,增强项目落地可行性。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陈仕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