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垠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5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需要进一步稳固,外部冲击影响加大。要强化底线思维,充分备足预案,扎实做好经济工作。
2025年以来,成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实现良好开局;数据显示,成都一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30.3亿元,同比增长6.0%,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2.0%、5.8%、6.1%。接下来,成都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积极抢抓新一轮政策机遇,以有效投资、消费挖潜、加快循环为切入点,扎实推动经济向上、结构向优、稳中向好。
有效投资: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成都要围绕国家战略、区域优势和城市功能投资布局一批强牵引、利长远的重大项目,持续抓好降本增效,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经营质量
以有效投资助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的重要举措,也能为经济社会更长远地发展积蓄能量。今年一季度,中央企业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两重”“两新”重大项目总投资破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8513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同比增长6.6%。
今年以来,成都在投资方面紧跟国家投资战略大势,将高水平投资聚焦“两重”“两新”项目,一季度成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1%,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92.0%,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61.6%。
接下来,成都要围绕国家战略、区域优势和城市功能投资布局一批强牵引、利长远的重大项目,持续抓好降本增效,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经营质量;其次,要紧盯形势变化优化经营策略,主动对接国内市场变化,提高产品竞争力,以高水平供给引领需求、创造需求,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
一是紧跟近年来兴起的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低空经济、文化创意等工业品及服务品的产业革命趋势,加大这类产业的投资力度。用灵活、前沿性的投资战略,瞄准和创造居民未来的“消费热点”,实现产业革新的目标,创造出本土的比较优势。
二是投资于制约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精密制造、大型成套设备、核心元器件、特种材料等若干瓶颈领域,使成都自主创新品牌异军突起,形成投资的知识产权与自主创新集成效应。
三是投资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利用生物产业等前沿产业的发展新趋势,塑造既能保证粮食安全,又兼具国际竞争力的优势、高效、高产农业。
同时,消费需求的扩张将吸引更多资本投入,并带来一系列联动反应,这有利于做优投资增量、盘活资产存量,激发消费热点,提升经济预期,释放内需潜力,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构建筑牢新发展格局,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形成经济潮涌新优势。
增强消费: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
实现高质量消费,首先需要持续解决居民就业增收问题,提高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要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
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尽快清理消费领域限制性措施,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
从消费看,一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6%,城镇和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4.5%、4.9%;成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0%,城镇和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5.9%、6.5%,均高于全国平均值。
目前消费呈现向好态势,一部分因素来自于以旧换新政策的补贴效应。但补贴政策和持续降低资金使用成本是不可能长时间维持的,这就需要在传统的消费投资领域之外,积极拓展高质量消费、实现高水平投资。这也是今年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
实现高质量消费,首先需要持续解决居民就业增收问题,提高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一方面,要持续加大就业扶持政策,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另一方面,要扩大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用好转移支付政策,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第二,“一老一小”、教育医疗若存在一些短板,同样可能对消费产生抑制作用,必须着力处理解决,要加大对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投资,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稳定基础保障才能让消费没有后顾之忧。
第三,刺激消费可以通过投资建设新的消费场景、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等以提升经济预期,落实和优化休假制度以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让人民想消费、能消费、敢消费,真正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以城市更新为契机,鼓励企业以揭榜方式建设数字消费场景功能区,结合定点消费补贴,培育集休闲、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数智化消费综合体。
第四,通过发展“互联网+”服务、推动美食集群发展、提升家政服务员技能、沉浸式文化和旅游消费、盘活体育场馆场地资源等具体措施,满足个性化需求,激发细分市场的规模化潜力。
扩大开放: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我国的外部需求环境可能日益复杂,要加强加快国内经济循环,多措并举帮扶困难企业,开拓“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市场,或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普遍共识
当前,我国出口领域面临国际经贸格局深度调整的复杂挑战。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
一季度,全国货物进出口增长1.3%,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5.8%,机电产品出口增长8.7%。但是,在第二季度开始后,我国的外部需求环境可能日益复杂,要加强加快国内经济循环,多措并举帮扶困难企业,开拓“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市场,或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普遍共识。
就成都而言,一季度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智能手表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分别增长4.1倍、100.3%、90.8%。这些制成品代表当前中高端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的核心产品,要调研市场饱和度,积极向区域内外的潜在用户推广产品,加速这些拳头工业品的销售力度。
要统筹全市力量,建立需求侧牵引机制,通过政府采购首购制度、创新产品保险补偿等手段,加速创新产品市场迭代;建立全产业链质量追溯体系,推广“蓉品认证”“优品在蓉”等市场化质量信号,增强中高端产品供给能力。
多措并举稳外贸外资,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深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RCEP成员国市场,建立区域性跨境电商服务网络,推动优势产能“抱团出海”,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支持在蓉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设计中心,深度对接国际标准,开发符合不同市场需求的差异化产品,同时通过海外仓布局缩短供应链响应周期,增强产品出口竞争力。引导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优化外资结构、营商环境。及时出台针对性政策,降低外贸企业成本,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设立外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开展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等。
(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政治经济学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