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海南万宁石梅湾的凤凰九里书屋,与青山为邻、碧海作伴,是新华书店海上“丝路书香工程”第一家书屋。图据视觉中国

学生在图书馆内阅读。 图据新华社
暮春时节,正是读书好时光。
第30个“世界读书日”之际,我们关注多种多样的阅读空间,这些鲜活的场景展现着当下人们阅读生活的方方面面。
据成都市新闻出版局最新数据,成都的实体书店和阅读空间超过3600家,居全国第一。在追求各种颜值与功能复合的模式后,成都的大小书店,或是各种形态的阅读空间,已经进化步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更重视从业者对文化的观察和城市精神生活氛围的营造,大有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眼中“第二客厅”的趋势。
从“卖书”到“贩卖生活提案”,一间书店,便是一种生活的可能性,能带领我们从狭隘的自留地驶向广阔的世界,而扎根于成都的3600+书店则意味着:关于生活,我们有无限广阔的可能。
“先锋” “多元” “烟火”是成都与生俱来的城市气质,也建构起这一中国“书店之都”的完整画像。在这里,书店始终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拥抱所有人,不管你对生活的理解如何、期待如何,我们都会陪你一起探索。
城市的文化魔方
作为城市重要的文化载体和地标,书店承载着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映射出一座城市的品位、志趣和气质。
在数字浪潮与消费升级的双重夹击下,实体书店的突围密码早已不是书籍本身,而是空间承载的文化想象力。书店化身为城市的文化魔方,通过场景重构、业态融合与情感联结,重新定义人与书的互动方式。
在青岛繁花书店,年轻人手持集章本穿梭于美术馆与书页之间,每一枚印章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解码器;茶室里的围炉煮茶与拍立得服务,则将阅读与生活仪式感深度绑定,让书店成为“诗意栖居”的代名词。北京的茑屋书店以共享空间打破传统边界,咖啡区、休憩区与独立图书馆无缝衔接,吸引都市人将书店视为“精神充电站”;PageOne书店则聚焦黑胶主题,艺术类书籍与现场演奏会交织,让音乐与文字共振出独特的沉浸体验……一方面,这种空间重构的核心,在于将书店从“卖场”转化为“磁场”。在成都小书店举行的阅读节上,5万读者冒雨涌入旧书市集与文学沙龙,以狂欢的姿态对抗碎片化阅读的侵蚀;上海朵云书院通过剧本朗读会与戏剧孵化,让文字跃上舞台,将静态阅读转化为动态参与。书店不再只是购书场所,而是成为城市文化事件的策源地,用场景的感染力重塑人们对深度阅读的渴望。
另一方面,空间重构的终极目标,是重塑阅读的价值认同。在青岛团岛山公园,素人登上如是书店的开放麦,用市井故事激活Z世代的表达欲;杭州小重山书店允许读者随意拆封塑封书籍,以“私藏笔记”架起情感对话的桥梁。这些实践表明,书店的核心竞争力并非空间本身,而是能否成为“人与书、人与人”联结的枢纽。
当北京万圣书园以学术选品坚守思想高地,上海钟书阁以“最美书店”标签吸引打卡人群,差异化定位的背后,是行业对“深度”与“流量”的辩证思考。正如图书行业咨询研究专家杨伟所言:“书店的本质是文化场域的整合,它既要活下去,更需守住精神灯塔的使命。”
书店的一百种可能
《生在书店里》曾如此写道:“如果没有当作家,我会是个书商,在柜台后面把其他作家做的梦和为生活开出的良方卖给大家。”
所谓为生活开出良方,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为生活提案”。在新消费时代,有远见和行动力的书店敢于回应人们新的困惑。它们试图提供的不是书籍本身,而是打破边界,为生活提供解决方案,陪伴我们探索着丰富多样的可能性,相关主题的书籍或许不再是主角,而是与美食、美酒、音乐、电影……共同构建出一种立体沉浸的生活样态。
在成都,书店有100种可能性,其中一种就是书店里嵌入宠物店。2024年8月,“修狗与喵 小动物书店”邻里友好店在西南书城一楼正式开业。在这里,既能养宠又能看书,这种“奇妙”的跨界融合正在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店里精心布局,墙壁玻璃窗作隔音处理,使用低噪音设备减少声响,将阅读、休闲和宠物关怀完美结合,是一个促进人与小动物、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之间深刻交流、传递爱与责任的平台。
区别于大多数人文社科类书店,白读书屋的经营理念是“让科技和人文碰个面”,因此在书品选择上以信息科技为主,侧重更有哲学思考意味的史论评述、人物传记、社科研究。这源自部分合伙人在信息科技行业的经历,“我们读了一些书,走了不少地方,在信息技术行业折腾了很久,逐渐认同过好生活才是目的,而技术和人文都是重要的手段而已。”
而在浮于野,“一家认真卖酒的书店”则是主理人刘大风给出的答案。在他看来,阅读与喝酒并不冲突,理性与感性时常共存,一动一静是都市人的常态。“我爱读书,也喜欢喝酒,所以希望我的书店能传递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为大家提供一种开放自由的空间。”刘大风说道。
书店与城市的“共生”之问
为何在成都,书店更容易开起来?
因为书香早已浸润于这座城市的肌理。
成都发布的《建设书香成都 发展实体书店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成都书店和城市阅读美空间将达到4000家。不断修订并出台的《成都市实体书店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催生了一大批规模不一、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书店在此茁壮生长。于是,方所书店从南方来,钟书阁从东方来,三联韬奋从北方来,茑屋书店跨海而来……这些大而美的品牌书店勾勒出“书店之都”的轮廓,而更多的小书店也在城市街头发出微光,不减反增。
“连锁但不复制”,无论是老牌的新华文轩,热门的方所、钟书阁、西西弗、新山书屋,还是读本屋、一苇书房、毛边书局等街角小书屋,它们都在与天府文化深度融合,组成城市的面孔和肖像。
走进这些书店,总能发现不一样的成都味道,比如坐落在成都宽窄巷子的三联韬奋书店,是三联书店走出京城的第一家分店,选址于川西特色的院落中,古朴的四合院融入先锋的设计,展现出成都的时代风貌。毛边书局则以旧书为文化载体,将地方文化和方志文化融入市民日常生活,以“旧籍新刊”探索更多方法演绎服务产品。
从书店人的眼光来看,成都积淀深厚的天府文化底蕴很适合书店的生存和发展,“成都既有传统文化的优雅从容,又有现代文明的前卫时尚。当我第一次来到成都时,就被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深深吸引。”方所创始人毛继鸿说,这正是他毫不犹豫地把方所的全国第二家店落户成都的原因。随后,凭借成都店的出色表现,方所在伦敦书展上斩获“2019年全球年度最佳书店奖”这一殊荣,成为亚洲第一家获此荣誉的书店。
一座伟大的城市不应只有琳琅满目的物质橱窗,更应有让人仰望的精神殿堂,而书店正是让灵性与诗意得以栖居的最佳场所。如何对待书店,考验着城市是否珍视“慢”的力量、愿做“时间的朋友”,和书店彼此赋能,成都交出了一份“共生”答卷。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泽登旺姆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