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以密集呈现的高品质国际性活动和演艺演出,串联起城市、市民和游客。
当脚步行至结义楼前,目光瞬间被杂技《逍遥游》吸引,演员仅凭一根高耸支柱,便在高空翻转、倒挂、悬停……“六大表演点位依景而生,与锦里古街风骨浑然一体,编织出一幅流动的活态‘三国’画卷。”作为成都“蜀汉百景集”IP匠心续作,“别洞观锦”已在锦里开启周末长期驻演模式。
从文博资源、文化遗产,到演艺赛事、农商文旅融合,成都深入推进文旅产业全域全业态发展。
打造“非遗+”
构建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场景
6月28日至29日,三国经典川剧折子戏《凤仪亭》在锦里万年台亮相。演员技艺精湛,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一招一式韵味尽显。
川流不息的人群停下脚步,将目光投向舞台,叫好声、鼓掌声此起彼伏。从“走马观花”转向“沉浸其中”,越来越多市民游客更加重视文旅产品蕴含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及其带来的情绪共鸣。
“这里绿意盎然,到处都有艺术的气息,我喜欢这里的一切。”对于波兰手工艺人戈沙来说,参加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既是与成都的初次相遇,也是一趟在中国遇见世界非遗的多元之旅。这场历时7天的文化盛宴,吸引来自84个国家和地区的非遗传承人与专家学者齐聚,集中展示599个非遗代表性项目。非遗与文旅深度融合,线下参与观众人次破200万,主会场现场直接带动消费1604.51万元。
距离市区不远的崇州市道明镇,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已发展出竹文创、竹装饰、竹研学等“竹经济”新场景,用“非遗+”做足乡村特色产业,再用产业动能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跟着文博游成都
推出6大主题文旅活动
作为继金沙、邛窑之后成都第三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自2022年正式对外开放运营以来,宝墩遗址累计接待游客已突破130万人次;近年来打造研学基地,举办文化研讨会,开展国际古迹遗址日、文化遗产日等主题活动,开展“考古工地开放日”等研学活动600余场次。
让文化遗产焕发出活力,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宝墩遗址工作站负责人、宝墩遗址博物馆学术馆长唐淼表示,推进文博场馆改造提升与内容建设并行不悖。
考古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宝墩的一大亮点,“接下来,还将推进城墙、大型建筑、村落等本体项目的展示。”宝墩所在的新津区除了在古城遗址上下功夫,还围绕天府农博园,持续丰富农业观光、农耕体验等新业态,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助推全域全业态多点开花。
记者了解到,当前,全市共有博物馆201家,其中国有博物馆76家,非国有博物馆125家。暑期来临,为满足不同群体的旅游需求,成都推出6大主题文旅场景活动,其中,“千年文脉游成都”一线便包含了成都博物馆“文明的史诗”特展、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青·韵”色彩美学展、元梦幻界MR剧游《熊猫·赤炎》等23个文博点位。
打造“演艺+”“演出+”
带动多领域全面开花
打造演艺赛事产业发展高地,《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给出清晰路径。
从凤凰山体育公园、东安湖体育公园,到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成都城市音乐厅等,演艺、演出、赛会成为融合发展的着力点。成都正以密集呈现的高品质国际性活动和演艺演出,串联起城市、市民和游客。诞生于1981年的“蓉城之秋”将是今年下半年的一个重头戏。凭借卓越的演出品质、丰富的剧目数量和庞大的市场规模,“蓉城之秋”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城市音乐品牌。
7月以来,2025张艺兴“大航海5·闹天宫”巡回演唱会、张碧晨·爱的史诗2025交响限定演唱会-成都站,一场接着一场官宣定档。成都仙人掌音乐节将于7月26日登陆成都传媒集团(成都传媒产业集团)运营的非遗博览园,目前,在官方票务平台标记“想看”人数已破6万。
随着这些活动、演艺演出连点成线,期待更多游客来到成都,让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景带来好效益。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静宇 王茹懿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