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打造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2025年07月09日

□贾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要求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准确把握文旅发展规律和省情特征,对推动我省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作出整体谋划部署。成都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富集,有条件、有基础、有责任在推动文旅融合上先行一步,突出高能级主体培育和高品质产品供给,推动城市文化影响力、旅游吸引力、产业竞争力同步跃升。

挖掘文化内涵,铸牢文旅融合之魂

成都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拥有2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25项文化瑰宝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39处、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各类博物馆201家、位居全国城市第2。

保护、传承、利用好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是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提。一方面,要加强系统性保护传承,扎实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强化工业遗产、革命文物等调查保护,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另一方面,要推动创造性转化利用,在确保历史文化遗存完整性与真实性的前提下,通过手段创新、载体建设与功能拓展,抓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双试点”项目,统筹做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打造一批特色文艺作品、文旅场景、文创产品,不断赋予旅游以文化内涵。

注重品牌建设,塑造文旅融合之势

文旅的生命力源于特色,竞争力在于品牌。这次省委全会,明确提出要打造“锦绣天府·安逸四川”品牌。近年来,成都高度重视城市文旅品牌建设,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等城市文旅品牌深入人心。

文旅品牌培育必须坚持内强品质、外树形象,加强空间整合、要素集合、力量聚合,因地制宜打造具有成都特色的文旅品牌,构建多层级、宽领域、特色化、多样化的文旅品牌体系。要注重培塑文旅地标,建好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文化旅游核心区,推出更具全球吸引力的精品线路。要注重擦亮文旅名片,以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和旅游名城为引领,打造更多具有高度城市辨识度的“大作、大戏、大剧、大片”,加快创建一批特色旅游城市和天府旅游名县、名镇、名村,推出更多旅游工艺品、文化创意产品、名优土特产品。要注重加强宣传营销,建强成都文旅宣传推广平台,大力开展城市旅游国际营销,不断扩大成都文旅的知晓率和触达率。

创新业态模式,提升文旅融合之品

现在,一切皆可文旅、文旅赋能一切。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深刻改变了传统的产业组织方式、企业成长逻辑,推动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层出不穷,极大丰富了公众个性化、多元化旅游服务需求,其裂变效应、乘数效应持续显现。

成都文旅业态创新亮点纷呈、潜力深厚,要紧跟文旅业态创新的时代趋势,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促进多元业态融合发展,培育更加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以文旅带动成都百业兴旺。要做好“旅游+文化”文章,深挖古蜀文化、三国文化、诗歌文化等特色资源,加快推动文化IP和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做好“文旅+生态”文章,依托“两山两水”、天府绿道等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自然观光,放大“熊猫家园”这个超级IP。做好“文旅+休闲”文章,建强宽窄巷子、锦里等特色街区,持续提升春熙路、交子公园等时尚潮购商圈,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做好“文旅+农业”文章,结合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大力发展田园观光、农趣体验等业态,打造差异化、多样化的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做好“文旅+工业”文章,借鉴东郊记忆工业遗产利用经验,拓展建设科普展馆、参观走廊、互动体验室等功能,让游客拥抱科技、奔向未来。做好“文旅+体育”文章,办好成都世运会、中超联赛等重大赛事,持续开展“跟着赛会游成都”,擦亮“金牌球市”名片。做好“文旅+美食”文章,规划打造一批高品质美食集聚区和国际美食地标,擦亮川菜金字招牌,加快建设世界美食之都。

强化科技赋能,释放文旅融合之效

技术的发展应用,在形成消费新的场景、拓展产业新边界的同时,为文旅发展提供新动力。强化科技赋能,加快传统文旅要素价值重构与活力再生,让沉睡的遗产“活起来”、厚重的历史“潮起来”、静态的旅游“动起来”,日益成为文旅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

成都市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基础良好,要乘势而上、借势发力,充分运用数智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文旅场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加快建设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试验区。要积极营造新场景,依托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建立场景清单快速滚动发布机制,在重点细分领域打造一批标杆应用场景。要积极推出新产品,开发数字文创、光影夜游、AI导游等新兴产品,拓展沉浸式互动体验、虚拟展示、智慧导览等新型旅游服务,丰富低空旅游、文旅装备制造、微短剧等新供给,增强文旅产品的体验性和互动性。要积极培育新生态,结合实施“立园满园”行动,建好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视觉融合场景体验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建强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天府国际动漫城、成都影视城等产业园区,支持自贸试验区深化网络游戏属地管理试点,深化成都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建设。

做优服务品质,夯实文旅融合之基

推动文旅融合既要“软硬兼施”,也要“内外联动”,真正做到游客满意、社会认同、城市受益。要完善文旅设施体系,建强“快旅慢游”交通网络,优化旅游厕所、旅游风景道等服务设施,科学布局旅游驿站、观景平台、旅居营地、充电桩(站)、应急救援设施,健全多语种标识标牌导向系统,加快推进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设施建设,提升旅游酒店、饭店、民宿服务品质,全力打造游客友好型城市。要优化文旅服务体系,完善文化旅游“云、网、端”基础设施,建强智慧蓉城文旅城运分中心,优化“云游锦城”功能应用,在更多领域提供参与式、沉浸式体验和个性化、深度游定制服务。立足打造国际游客首选城市,实施入境游便利化工程,加快构建方便快捷的预约环境、顺畅交流的语言环境、包容多元的支付环境。要做强文旅监管体系,健全旅游投诉快速响应处置机制,加强文旅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让广大游客更安心、更放心、更舒心。

(作者单位: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