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加快把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2025年07月09日

□王川 李梅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日前举行的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作出了“全力打造‘锦绣天府·安逸四川’文旅品牌”等重大战略部署。成都应立足三大战略支点,加快把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立足国家西部中心城市担当 以系统性思维进行前瞻性布局

推进四川文旅融合发展,成都肩负着引领方向、聚合资源、辐射全域的重任,其战略引领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凸显,必须以系统性思维进行前瞻性布局。

一是强化战略统筹力。站在全省协同发展的高度,强化文旅制度设计的顶层谋划,牵头制定具有引领性的文旅融合发展规划,科学界定各市州的差异化定位与发展路径,有效规避同质化内耗;整合串联全省分散文旅资源,积极参与建立省级文旅资产运营与管理平台,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价值最大化。二是壮大产业带动力。充分发挥文旅产业高度集聚的优势,向外延伸产业链条,向内深化产业深度,激活全域产业联动,催生“文旅+”的强劲“化学反应”,聚力打造文旅产业集聚区。三是激发创新驱动力。发挥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优势,以科技赋能、业态革新和场景创造为核心,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创新应用,激活数字文旅的巨大潜力,打造驱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塑造未来竞争新优势的核心引擎。四是提升国际影响力。大力发展入境游,优化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配套服务,持续增强成都作为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综合吸引力;提升国际化接待水平,显著提升其在世界文旅版图中的话语权和美誉度。五是夯实消费支撑力。持续升级交通、住宿、餐饮、购物、信息咨询等基础设施,尤其要提升景区、街区、商圈及交通枢纽的智慧化水平,有力支撑全市乃至全省文旅消费的经济增长。

立足世界文化名城建设使命 推动成都巴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要以巴蜀文化为魂,系统提升文化驱动力,推进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旅融合发展。

一是增强历史影响力。成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要锚定“两汉三国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定位,以独特历史符号建立差异化城市记忆坐标,使其历史文化定位可识、可记、可传。二是强化遗产活化力。依托金沙遗址、武侯祠、杜甫草堂等世界级核心文化地标,打造“没有围墙的巴蜀文明博物馆”;运用数字虚拟技术、沉浸式剧场、AR导览等技术,让古蜀祭祀、川剧变脸、蜀锦技艺、川菜烹饪技艺等走向大众,使巴蜀文化遗产可触、可感、可续。三是提升文明对话力。深入挖掘“太阳神鸟”等文明符号所承载的价值内核,通过系统性阐释与现代转译,建立跨越时空等的文化价值共鸣点,促使巴蜀文化叙事可译、可鉴、可联。四是强化法治守护力。要建立全覆盖的法律保护框架,明确不同层次的保护重点和保护措施,确保成都城市格局风貌、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法治屏障可视、可参、可护。

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全面激活区域协同效能

此次全会提出,与重庆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努力走在全国文旅协同发展前列。在此背景下,要突破单一城市能级局限,通过机制共建、资源互通、产业联动的系统性谋划,重点构建“四维协同力”。

一是强化规划协同力。联合建立跨区域文旅协调机制,牵头编制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行动纲要;科学规划文旅资源,打通大长江、大蜀道、红色文化、巴蜀古镇群落等跨省文旅资源壁垒,推动川渝文旅资源一体化管理运营,实现规划同图、项目同库、品牌同塑。二是深化产业协同力。共研共建全链条产业生态圈。联合打造中国西部世界级文旅产业集群,重点培育数字文旅、生态康养、红色研学三大跨区域产业链,推动成渝中线高铁、长江黄金游轮航线等交通文旅融合项目建设。三是融合创新协同力。发挥成渝高校科教人才优势,促进人才高效流通与成果开放共享,推动川渝文旅资源数字化、管理运营智慧化,实现景区预约互通、数据互联、信用互认,打造区域文旅数字化协同发展新标杆。四是提升服务协同力。共建智慧文旅服务平台,协同建立川渝文旅服务一体化标准体系;协同开展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深化游客投诉“调解+仲裁”协同处置机制,切实保障游客权益。

(作者单位:四川旅游学院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旅融合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