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实现原子核、电子温度双破亿,首台商业化“人造太阳”在蓉“点亮”…… 科技引领 “双亿度”的创新城市热力 2025年07月26日

国之重器歼20在成都生产试飞,工程机务人员为战机起飞做最后的检查。这些在蓉“国之重器”,正在为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成都力量”,同时也为成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的科创驱动力。宋奎 摄

【牢记嘱托】

四川要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创新人才集聚的优势和产业体系较为完善、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指出

走进位于成都双流的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实验室,巨大的环流装置耀眼夺目——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中国环流三号”坐落于此。就在今年5月,俗称“人造太阳”的它,在国内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摄氏度、电子温度1.6亿摄氏度的“双亿度”重大突破。简单来说,未来有了“人造太阳”,人类就像拥有了一座原料不竭且无污染的发电厂,实现“能源自由”。

2021年5月,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人造太阳”工作给予肯定——新一代“人造太阳”首次放电,是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取得的重要进展。

与记者一同站在装置旁,“中国环流三号”总师钟武律感慨:“实现核聚变是一场漫长的科技马拉松。”

“人造太阳”的发展方向是实现可控核聚变,一旦成功突破,就能够为人类提供近乎无限、清洁且安全的能源,真正实现人类能源自由的梦想。在全球科学家向这一目标发起冲刺的征程上,西物院科研团队坚持集智攻关、自主设计,成功实现关键设备的国产化。

微波回旋管就是这样一根“中国管”。设计研发期间,西物院每天都要进行数百次“放炮实验”,每次数据都要采集,进行各参数的反复分析、比对。历时数年,终于让“中国管”第一次涉足亿摄氏度高温这一聚变前沿。

国家队“人造太阳”冉冉升起,社会力量的投入,也让“人造太阳”的商业化在成都露出曙光——

几天前,由瀚海聚能公司研发制造的首台商业化“人造太阳”主机在成都“点亮”,并计划在2030年底前与核电业主合作,完成50兆瓦量级的能量输出,初步实现聚变发电商业化。“这相当于平均每小时可以提供50000度电,供50000台空调同时运行。”瀚海聚能董事长项江说。

蓉城“人造太阳”冉冉升起,照亮奋进中的创新创造之城。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数据显示,成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位居第23位,实现“六连升”。这背后,正是成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每小时诞生8项专利授权,全社会研发投入达824亿元所凝聚起的创新活力。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黄雪松 白洋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

详见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