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1年12月24日

都江堰课程改革强调实效

上百个课题助力特色课程建设

李冰中学烙画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读到这里,同学们有什么体会?”“我觉得作者身在征途,却很思念家乡。”“我觉得他尝尽世态酸甜苦辣……”日前,都江堰市李冰小学语文教师罗财霞的公开课《长相思》拉开了成都市第二区域教育联盟《“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赛课活动。作为承办方,李冰小学数学教师张晓鸥和英语教师梁益也展示了两节精品课。为体现新课程理念,三位教师在课堂均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被现场专家称赞“‘变脸’后的课堂真正做到了内外兼修。”

五大行动

推进“五育融通”大课程

本次赛课活动是对近三年都江堰市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建设的又一次成果汇报,也为探索“双减”背景下如何适应教育新要求、寻找新路径,科学谋划下一步实验区建设提供真实、丰富而接地气的第一手资料。

2019年3月,都江堰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建设正式启动。与此同时,教育部课题《问道——都江堰育人模式探索》立项,全市各中小学(幼儿园)和直属单位全员参与课题研究,共同探索都江堰优秀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方式与途径。在课题带动下,都江堰市教育局研制了新一轮《“美丽的花朵”新时代都江堰市中小学生素质教育行动纲要》,围绕水文化、山文化、熊猫文化、抗震救灾精神等推进“思想道德建设”“课程教学变革”“身心健康发展”“美育育人优化”“劳动科技实践”五大行动,构建起具有都江堰特色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大课程体系。

区域内各个学校结合实际完善自身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批体现都江堰精神与文化的学校特色课程:李冰中学构建了“李冰文化课程”,编写了中英文版本《都江堰欢迎你》《从这里走向世界》《读古堰·品李冰》等读本,着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北街小学2008年加入“中国水学校”项目,孩子们以流域为学堂,探索自己的家乡河流,开展小课题研究;灌州小学是“中国大熊猫科普教育联盟学校”成员单位,编写了《我与大熊猫有个约会》科普读物,与美国塔尔瓦特小学开展基于国际理解教育的熊猫课程远程视频课堂;“田野上的学校”驾虹小学利用现代农业基地开展劳动种植,构建实施“耕读文化课程”;青城小学将书院文化融入课程建设,其中“青城飞花令”、琴棋书画STEM、青城武术等课程成为亮点。今年6月,学校成为成都市“非遗传承基地校”。

地方文化

融入课堂大变革

从李冰精神出发,在课堂教学变革中,都江堰教育人尊重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关注真实的教学行为,努力从“主动学习—真实学习—深度学习”三个层面来解决学生“想学—在学—学好”的问题,学生逐渐形成在情境中自主学习、在情境中合作探究、在情境中创新实践的教学新样态。

为引领课堂教学变革,全市教育系统每年开展“聚焦课堂改革,优化育人阵地”专场系列活动。内容包括全市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举行送教活动,进行示范课和专题讲座,以及全市教师参加的各级各类赛课。如今已有6千余名干部教师、8万余名学生参与,开展了109个子课题研究,具有都江堰特色的育人模式得到了不断发展:都江堰中学将李冰治水之道融入学校的办学文化、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过程之中,提炼出“四道六环”课堂教学模式;八一聚源高级中学将水文化精髓和道文化思想作为课改的核心内涵,形成了“因势利导的‘三阶’教学”课堂教学模式。

目前,都江堰已经形成了区域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常态,全市教师在国家和省市获得的个人荣誉达350多项,赛课获奖近200项,论文交流和发表1000余项。创建四川省和成都市各类特色学校、示范学校40所,“成都市新优质学校”15所。下一步,都江堰将在总结三年实验区建设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整体谋划,落实“双减”背景下的协同治理机制,继续做好课程的深度优化、课堂的深度变革、课题研究成果的转化。

本报记者 陈茵

--> 2021-12-24 陈茵 都江堰课程改革强调实效 1 1 成都日报 c91438.html 1 上百个课题助力特色课程建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