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2年04月29日

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提升空间治理能力

围绕“三个做优做强” 推动空间结构调整

当前,成都已迈入超大城市序列。在此背景下,成都市委提出推动“三个做优做强”,提升城市整体功能。这是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国家、省重大战略部署,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重要抓手。

锚定持续提升空间治理能力、围绕“三个做优做强”推动空间结构调整目标,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不断破题,作答。

提升空间治理能力

建立公园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国家治理层面,党中央出台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空间治理方面,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

去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重大决策部署,成都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公园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面提升空间治理能力的实施意见》,提出构建突出公园城市特点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底线约束、格局塑造、品质提升、场景营造、资源配置、实施监督一体的空间治理体系。

这是成都在全国率先提出面向城市现代化治理的空间治理体系,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实施全域全要素管制,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加强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动态反馈和完善。同时,统筹规划建设标准,建立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筑牢公园城市本底、彰显公园城市特色、提升公园城市品质。

筑牢公园城市本底方面,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充分尊重自然地理格局,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严格落实底线管控要求,并坚持全球视野、区域协作,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和功能布局。

彰显公园城市特色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从“城市中建公园”到“公园中建城市”的转变,构建自然生态公园、乡村郊野公园和城市公园3大类、50余种公园体系,推动全域公园化,依托各级公园和城市开敞空间布局公共服务设施、产业设施、文化设施等,形成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空间特色。

提升公园城市品质方面,推动从“空间建造”到“场景营造”的转变,探索形成“公园+”的公园城市营城模式,营造“公园+”亲切宜人的公共空间,加强街道一体化设计,建设城园相融的环城生态公园;营造“公园+”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以优质绿色开放空间集聚公共服务功能;创新“公园+”的15分钟生活服务圈布局模式,推动形成融合地域、文化、价值于一体的社区新场景。

推动集约节约利用

持续深化土地资源配置制度改革

围绕提升公园城市空间治理能力形成的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新要求,全面构建起差异化土地资源配置格局,提升土地供给的精准度和效率,为助推产业发展和优化城市功能提供土地要素创新服务保障,成都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推进以产出为导向的土地资源配置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实施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全流程监管。按照分区域、分行业、分性质的原则,由产业主管部门牵头制定用地准入门槛(含建设强度、投资强度、亩均税收、亩均营业收入等),在供地前坚持“一图一表”准入审核,在供地中实行履约协议和出让合同双重约束,在供地后开展验收达产考核,将土地使用年期全部纳入管理,有利于解决供后低效、闲置等问题。

创新土地供应模式,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实行工业用地弹性年期供应,采取短期出让(不超过20年)、租赁、先租后让、长期出让(50年)等多种供地方式,让土地使用周期尽量贴近企业生存周期,降低企业初期用地成本,满足不同项目需要。2017年8月工业用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全市供应工业用地中20年及以下短期出让占比为65.21%,其中2021年度占比为89.29%。

优化供应价格体系,实现土地要素差异化配置。建立与城市用地分类相对应的不同用途、不同级别的差异化公示地价体系,引导土地资源向重点发展区域、重点发展领域倾斜配置。对鼓励类重大项目实行地价优惠政策,引导土地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动态调整工业用地指导价标准,缩小工业用地一二级市场间差距,为市场化配置土地要素资源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价格手段。

创新用地分类,精细化做好新兴产业用地保障。创新设立新型产业用地(M0)用于融合研发、设计、检测、中试、新经济等创新性业态及相关配套服务的工业用地;创新设立科研设计用地(A36)用于研发总部、众创空间、孵化器以及产品创新设计等功能用途的营利性科研机构和企业项目用地,解决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产业新业态因行业分类模糊而产生的用地瓶颈。

促进低效工业用地盘活,充分挖掘产业发展载体。实行工业用地增加容积率不收取土地价款鼓励政策,执行利用存量房产从事新产业新业态的不收取土地用途价差的过渡期政策,允许2005年1月1日以前在工业集中发展区外取得的工业用地,补差价后按新规划条件自主改造。建立存量低效工业用地盘活利用指标与新增工业用地年度计划指标相挂钩的“指标双下”奖惩机制。 2018年以来,各区(市)县累计盘活存量低效工业用地2.16万亩。

开展标准化供应,持续提升营商环境。大力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将标准厂房作为增加工业用地供给弹性、建立违规用地企业“防火墙”的重要手段,通过鼓励国有全资企业建设并持有标准厂房,在达到约定的产出效益时按规定分割转让,从源头解决工业用地供而未建和闲置问题。开展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将评估事项前置,变企业审批为政府服务,缩短项目落地周期。

推动空间结构调整

围绕做好“三个做优做强”文章

“随着成都跻身超大城市序列,城市发展处于关键成长期、产业发展处在转型攻坚期,必须以空间结构调整为牵引,着力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城市新区和郊区新城,持续优化功能布局和空间结构,推动城市发展的均衡性与高质量发展相统一、公共服务供给结构与人口分布相适应、产业能级提升需求与产业空间承载能力相匹配。”该局负责人表示。

塑造城园相融空间格局,强功能、补短板、优化用地结构。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将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推动城市内部绿地水系与外围生态用地及耕地有机连接,实现“推窗见田、开门见绿”。调整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比例,促进工业区、商务区、文教区、生活区及交通枢纽衔接嵌套,让优越的生态环境、宜居的生活优势、融合的生产空间成为成都集聚各类人才、汇聚高端要素资源的核心竞争优势。

提供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创造宜业宜居美好生活。针对性补齐养老育幼、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打造15分钟社区公服圈,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优质的公共服务更加均衡,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增强郊区新城、城市新区人口承载力。全域统筹布局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等10类重大区域型公共服务设施及功能性设施,提升全域城市核心功能和服务能级,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聚焦“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把柔性关怀渗透到城市规建管运各个环节,加快推动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和公共空间适老、适残化改造,让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越来越完善。

推动多种城市功能衔接嵌套,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合理匹配就业岗位与居住人口,增加住宅多元化供给,促进住宅用地出让、住房建设与人口分布、产业布局相匹配。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建立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以推进职住平衡为基本原则的住房供应体系。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构建“轨道+公交+慢行”高效衔接的绿色交通体系,推动“三网”融合,优化轨道全链条出行接驳,提升轨道通勤出行效率,不断提升市民交通出行体验,让“上班的路”“回家的路”更加舒心顺畅。

--> 2022-04-29 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提升空间治理能力 1 1 成都日报 c97593.html 1 围绕“三个做优做强” 推动空间结构调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