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始终坚定把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作为一项事关战略全局的重大任务来抓。
近年来,市科协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各项工作创新发展为支撑,大力实施“五大工程”,高质量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合作落地,推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4月26日,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隆重开幕。这是五年一次的盛会,总结砥砺前行、创新实干的五年历程经验,绘就未来五年发展蓝图。
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在新的赶考路上,成都市科协将以“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为统揽,汇聚八方科技英才,助力打造全国创新人才高地,聚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做好第四届世界科发论坛和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的各项筹备工作,推动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征程上出新绩、谱新篇。
科创中国
成都试点综合排名稳步提升
今年2月,中国科协召开2022“科创中国”年度会议,发布2021“科创中国”系列榜单。成都4家企业入选“新锐企业榜”、1个项目入选“先导技术榜”、1个园区入选“产学研融通组织榜”。从新锐企业到先导技术再到创新平台,成都多项入选、多点突破,展现出“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实力。
2020年12月,成都成为全国首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是首个全链条打造、全要素聚集、全体系构建、全域全境开展“科创中国”试点的城市。这五个“全”字,不仅意味着成都要先行先试、示范引导,更意味着要通过聚集产学研金用等多方面力量,持续做优做强科技创新策源转化功能,打造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试点以来,成都在全国65个“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样板间建设综合排名稳步提升。
迈步新征程,市科协将加快推动“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项目落地,探索建立实体化运行、专业化服务的海智离岸人才创新服务平台,争创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工作基地1—2个;探索构建“科协保姆+专业保姆”的科技保姆服务体系,为产业、企业以及科技工作者提供科技攻关、成果转化、技术咨询“保姆式”服务;大力实施领军人才“建圈强链”助力工程,以“赛马”机制推选试点示范项目、典型区域,促进资源要素更多汇聚到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和重点项目。
创新人才
科技人才引培实现新突破
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市科协实施“蓉城聚星”工程,科技人才引培实现新突破。去年,锚定海外顶尖科技人才,启动实施海外智力城市服务行动计划,征集天府海智专家207人;重点引进“高精尖缺”关键人才,促成1名中国科协海智专家、发达国家院士成功签约落户成都,实现了外籍院士引进工作“零”的突破;“揭榜挂帅”与“柔性”引才双推进,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名欧盟科学院院士分别在蓉领衔新研机构和新型科技组织。
青年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新生动力。去年,市科协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市33万余名师生参与活动;建立全市青年科技人才库,在全市范围征集青年科学研究型、青年科技创新型、青年科技技能应用型、青年科技创业型、青年科普工作型等5类青年科技人才评选3000余人入库。
踏步新未来,汇集科技人才智力,市科协将依托成都市科技青年联合会,吸纳“雏鹰计划”、天府海智专家中优秀青年人才,发起成立青年百人会;实施海外智力城市服务行动计划,依托科创空间,引进海外人才项目转化。组建海智专家库,推动形成上下联动、海内外互联互通引才引智创新服务网络。
同时,推动设立成都市青年科技奖,计划每两年评选20—30人次,并争取纳入“蓉城英才计划”。“今年还将举办第四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构筑学术交流新高地,助力成都数字经济和重点产业发展。”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说道。
科普惠民
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取得新进展
近年来,市科协大力实施“科普场景”工程,搭建科学价值转化场景、科创应用平台场景和科学技术交流场景,助力城市科技创新氛围培育。
在打造深度科普体验场景方面,市科协以群团体验馆标准建设“科学美空间”,编制天府绿道体系科普场景规划,开展科普志愿者、科普作品、科普自媒体、科学美空间、科普研学线路等5个“十佳科普典型”推选活动,为公众提供优质科普资源,营造良好的科普氛围;成功申办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成为世界科幻大会历史上中国首个、亚洲第二个举办城市。
聚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高标准、高质量编制了“十四五”全民科学素质规划。今年将突出“五大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服务成都“幸福城”建设,推动建设以成都科学馆为主的场景阵地建设,构建“15分钟生活圈”中的“科普圈”;打造25个实体化绿道、社区科普场景示范点和一批“科学美空间”、2个群团服务体验馆;以创建全域科普示范县(市)区为引领,营造全领域科普体验场景。
今年,市科协将举办成渝(德眉资)科协线上全国科普日联动活动和成德眉资全民科学素质网络大赛等等,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都都市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筹备2023年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助力科幻、科普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