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春,“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科研项目启动。为什么要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如何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这一工程取得了哪些成果?
7月10日下午,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首席专家、执行专家组组长王巍来到“名人大讲堂”,在成都博物馆讲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亲历记,解读这一工程如何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的历史脉络。
许多人都知道,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然而为了用考古发现来证实“中华文明五千年”是史实而非传说,20多个学科的400多位学者孜孜不倦,投身“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科研项目。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秉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理念,围绕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期间的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四处都邑性遗址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的其他中心性遗址实施重点发掘,并对这些遗址周边的聚落群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在此基础上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对各个区域的文明化进程、环境背景、社会分化、相互交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模式与机制、道路与特点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了哪些丰硕的成果?王巍介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分为预备性研究和第一、二、三、四、五阶段,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历程;实证了中华5000年文明;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志的中国方案,为探索世界各地文明起源作出中国学者的贡献;揭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再现各地文明演进的情景;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的脉络——早期中国的形成与发展等。王巍坦言,中华文明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原生文明之一,也是其中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搞清其起源、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背景、动力、机制与特点,是中国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中国学术界对世界文明研究作出的贡献。
三星堆曾于2013年、2022年两次被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王巍说,“三星堆文化和在其之后兴盛起来的金沙·十二桥文化共同构成的古蜀文明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星空中十分璀璨的一颗星。”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