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肯取势者可为人先,能谋势者必有所成。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复杂局面,成都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千方百计稳住经济大盘。
1月4日,元旦假期后首个工作日,四川省2022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释放出“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要争先”的强烈信号。成都市当天集中开工的1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共78个,总投资1191.6亿元。
2月、3月,锦江区、金牛区、郫都区、青白江区等多个区(市)县重大项目先后集中开工,全市上下以“起步就是冲刺 开局就要争先”的干劲,在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打开新格局。
继实现一季度“开门红”之后,成都又吹响开足马力奋战二季度的号角,强化重大项目牵引带动,建立项目推动产业建圈强链“红黑榜”机制,开展分区分片蹲点督导,接续发布城市机会清单,促进项目多投快建。
同样是在2月,成都获批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成都的重大政治任务,是成都服务战略全局的独特定位和实现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做成“实景图”,6月,成都发布首批《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机会清单》,投资估算5800亿元,聚力将城市重大发展机遇转化为人人尽享的“机遇之城”。
7月22日,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公布,成都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965.55亿元,同比增长3.0%。增速高于全国、全省0.5、0.2个百分点。
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
3月份尤其是4月份以来,受到疫情冲击等超预期因素影响,全国经济下行的压力进一步加大,部分经济指标转弱,交通运输、消费、旅游等数据均出现大幅度下滑。与全国、全省一样,成都这半年的经济运行态势“极不寻常”: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居副省级城市前列,经济运行平稳开局,经济运行4月止滑、5月回升、6月加快修复上行。
长风过隘口,奋斗正当时。越是困难时刻,越考验定力和决心。面对各种复杂因素,做好自己的事,就是不确定中注入的最确定因素。
4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这为做好下一阶段的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
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省委有安排,成都见行动。正处于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攻坚突破期,成都在国家战略的牵引下,一方面,毫不动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根据病毒变异和传播的新特点,不断调整和优化疫情防控举措。另一方面,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精准识变、科学应变,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把稳增长放在更突出位置。
从拉动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看,上半年,成都投资运行趋稳。全市946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172.0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1.0%,高于时序进度11.0个百分点。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世界园博会园区等64个项目提前开工,四川天府新区海康威视成都科技园、青白江区国际贸易产业园等34个项目按期竣工,成都市绕城高速天然气高压输储气管道、成自铁路成都段等24个续建项目提前半年完成年度目标。高技术领域投资有力,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9.4%,其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5.5%、30.4%。
消费逐步回补。开展购车促销,落实购置税减半,6月汽车零售额由负转正、同比增长6.9%。升级类消费活跃,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同比增长91.5%、83.2%。
外贸持续增长。1—6月,全市进出口总额增长9.5%,总量和增速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分别排名第6位和第5位。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66%。
通关破卡 破解堵点积蓄复苏力量
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面对错综复杂的新形势,如何更好地稳住经济大盘?一道简单的“加减乘除”算术题,成为多重压力下破题的题眼。
加大帮扶力度——
“受疫情影响,川开电气今年的发展也受到影响,企业供应链成本增加,企业产能负荷不足等压力给企业快速发展带来了挑战。这段时间政府助推企业发展的政策不断,减税降费、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稳就业等系列政策的落地,让企业重新看到了发展希望。”川开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军表示。
不同层级,纷纷从政策层面为航空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今年以来,已有更多科学有效、可感可及的为民惠企服务与政策落地见效:4月出台了“助企30条”,分层分业帮扶企业减负担、渡难关;6月出台了“稳增长40条”,着力推动企业拓市场、保订单、稳经营,促进经济加快恢复……
减轻企业负担——
“感谢国家留抵退税扩围优惠政策,助力我们医院提前拥有都江堰市第一台西门子全数字化血管造影机,这个机器在全省也不多见,这将帮助我们更好地当好老百姓身体健康的守门人!”近日,都江堰首嘉医院法人代表黄丹异常兴奋。
为进一步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实施力度,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6月份发布了《关于扩大全额退还增值税留抵税额政策行业范围的公告》,医院所处的卫生领域刚好符合条件。6月份,正当医院为采购资金筹措为难时,当地税务部门为医院送来了增值税留抵退税扩围的新政策,7月份很快就办理了317万元留抵退税,为按计划采购提供了资金保障。
黄丹的获得感不是个例。上半年,成都在助企纾困解难、全力稳定市场主体上频频发力,企业经营成本有所降低。退税、缓税、新增减税降费超500亿元,惠及纳税人、缴费人超300万户次;减征企业社保费24.7亿元,减免房租3.9亿元;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66.4亿元。
减下来的负担,最终化作企业发展的动力。上半年成都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1家,总数达138家,居中西部第一。上半年新登记市场主体32.03万户、增长3.4%。
提高乘数效应——
“作为出口企业,资金是业务经营的命脉,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出口退税的服务水平,平均2-3个工作日就能办理并收到出口退税款,让我们在面临国内外复杂形势之下也能够轻装上阵,为企业‘走出去’的未来提供更多可能。”这是四川高诚惠通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陈霞的切身体会。
作为一家成立于2015年的服装贸易出口企业,在短短7年中,企业出口销售额实现了从百万元到近亿元级的提升,这一份“成绩单”的背后,离不开出口退税政策的精准扶持。在主管税务部门成都市武侯区税务局推行的“即时受理审核、即时退税到账”模式带动下,这家外贸企业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和福利。
政策快速落地,是助企纾困的关键所在。来自国家税务总局成都市税务局的数据显示,自4月1日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实施以来,成都市已成功为5万多户纳税人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超370亿元,其中小微企业占比超95%。
不折不扣落实落细国家、四川省助企纾困系列举措,及时评估各项政策的到达率和可及性,成都通过下沉一线服务,让市场主体早受益、真解渴。
5月14日举办的成都市集成电路产业链企业座谈会上,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现场“拉群”,并向企业承诺,“群里实时提出的问题,我们将立即梳理,建立台账,逐一落实。”
在与全市11个行业协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后,成都市商务局负责人当场表态,要把主题沙龙固化下来,形成商务部门与行业、企业的常态化对话机制……
在成都全市持续开展“促发展、惠民生、防风险”调研实践活动,各级各部门均下沉到企业、项目、基层一线,以座谈会、沙龙、上门服务等形式察实情、出实招。
政策的乘数效应,在一次次下沉一线,一场场座谈会和沙龙中被不断放大。
破除堵点难点——
在成都经开区汽车城大道与星光路交会处,大型货运车辆有序停放,工作人员一一对车辆、货物、驾驶员进行系列“防疫体检”。这里,是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今年4月底才投用的企业物流保通保畅中转站。4月22日开建,24日晚投用,这个中转站投用后大大解决了经开区内制造及物流企业的物流难题。
原来,今年3月以来,受吉林、上海等地疫情冲击,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制造业特别是汽车产业供应链受到较大影响。结合区域实际,制定了《成都经开区物流保通畅通中转站设置及运营方案》,建立了成都经开区企业物流保通保畅中转站,既确保了疫情防控安全,又满足了企业物流需求。
企业发展的痛点、堵点在哪里,政策就朝着这个方向去!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上半年数据显示,从交通物流看,物流运输逐步畅通,有助于支撑生产进一步恢复。
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卡点,破除供需之间的断点,保障民生、推动产业循环……“除”字的背后直指货畅其流、供需适配,让中小微企业更好实现稳定经营,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
拔节起势 坚定信心巩固恢复态势
刚刚进入下半年,成都市党政代表团前往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学习考察。比亚迪公司董事长王传福专程来到成都,表达了加大在蓉投资力度、做大产业规模的意愿。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7月7日,成都市举行产业建圈强链招商引资重大项目集中签约仪式(第二季),25个重大项目集中落户成都,协议总金额838亿元。当天,成都还与TCL、戴尔等多个制造业“链主”企业签署合作协议。
近日,记者在青羊航空新城的航空装备实验基地项目一期施工现场看到,项目工地内的施工道路已完成硬化,工程指挥部用房及部分附属工棚已建设完成,头戴安全帽的工人在加紧工作,项目建设正有条不紊地推进。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青羊区构建航空产业链、做强航空产业生态圈的“主引擎”。
位于郫都区科创新城的四威科创产业园项目,塔吊林立,挖掘机、工程车等大型机械“同框”施工,几栋白色的厂房已拔地而起。作为郫都区引进的重大产业化项目,四威科创产业园项目自去年12月破土动工以来,建设一直有序推进。
由四川省社科院编撰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报告(2022)》近日重磅发布,规划引领、夯基筑台、成势见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增长极和动力源特征初步显现。来自四川省发改委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160个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中,已有152个实现开工。同期,前述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069.8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58.3%,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目标。
今年上半年,成都引进链主和链属企业投资重大项目和高能级项目228个,完成全年目标的63.33%,总投资4609.37亿元。其中,30亿元以上项目84个,同比增长154.55%,总投资3912.3亿元。上半年,全市946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172.0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1.0%,高于时序进度11.0个百分点。
伴随形势好转,企业信心不断累积,生产经营预期正在向好。
在提振企业信心的同时,消费者预期也在持续改善,收入端、需求端共同发力,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发放消费券264万张、核销率达到94%,有效提振实体零售、餐饮等行业信心。1—5月,全市规上服务企业亏损面收窄2.2个百分点。金融市场保持稳健,6月末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3%、14.7%,上半年金融业增加值增长8.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保持活跃,增加值增长10.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提速扩能,营业收入保持20.0%以上的增速。
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
我国发展一时一事会有波动,但长远看还是东风浩荡。当下的成都,面对突如其来的“7·15”本土疫情和四川“7·20”关联疫情,正应急施策、快速制动,团结协作、连续奋战,坚决遏制疫情扩散蔓延,推动城市生产生活有序恢复,努力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降到最低。在全球疫情和国际环境更趋复杂的当下,信心比黄金更珍贵,唯有以“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创”的勇气,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集中到抓发展上来,才能更好地抓好下半年各项工作。成都不断夯实“稳”的基础,努力把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持续积蓄“进”的力量,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对于短期的冲击波动,对症下药、纾困解难;对于中长期的潜力释放,强基健体、固本培元。在复杂深刻形势变化中保持清醒,善于在变局中抓住发展机遇,努力冲出迷雾,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成都紧紧咬住全年目标不放松,努力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多作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