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2年09月05日

全市全面开展第三轮全员核酸检测

记者赴各区(市)县探访发现,从城市到农村,检测整体顺利有序

市民正在有序进行核酸检测 摄影 熊一凡

“请出示健康码,提前打开‘天府健康通’小程序。”“大家戴好口罩有序排队,自觉保持间隔一米。”……从9月4日一早开始,成都各区(市)县陆续组织市民开展第三轮全员核酸检测,从老人到孩童,从人员聚集的城市小区到居住分散的乡村小镇,在每一个成都人的共同努力下,“2000万数量级”的核酸检测整体顺利有序。具体检测过程中,城市、农村各点位现场情况如何?对独居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有哪些特殊照顾?全市核酸检测能力是否经受住了这一轮“大考”?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进行了现场探访。

更有序

阵阵喇叭声中 居民点赞核酸检测高效快捷

“砰砰砰”“吴姐准备下楼做核酸了。”“熊先生带上老婆孩子可以准备下楼咯!”……早上7点30分,各个小区的楼栋中,陆续响起一阵阵敲门声,为避免核酸检测现场人群聚集,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正逐一通知着居民下楼进行核酸采样。

“排队时间短,扫码快,今天的核酸检测很顺畅!”位于锦江区沙河街道的通用时代小区,居民对核酸检测的高效快捷点赞。

记者看到,小区居民分楼栋和单元错时下楼检测,志愿者通过喇叭和楼栋群发通知,以及单元楼下按门铃的方式,逐个单元通知业主下楼进行核酸检测。没有接到通知的居民提前下楼,会被值守在楼栋门口的志愿者“劝退”。“扫码没有卡顿的现象,业委会和志愿者的组织也很有力,这都提升了核酸检测的效率!”小区居民刘女士高兴地告诉记者。

这样有序又和谐的画面不仅只在城市中。

早上7点整,在邛崃市陶坝村村委会外,不少村民已经开始排队。

“针对集中居住区的群众,我们和邻村一起共设了4个点位进行检测,群众步行几十米就能到达。”邛崃市孔家山村党支部书记张远琴告诉记者,孔家山村有60%的居民都已经搬到了山下的集中居住区,还剩180户在山上居住,共300余人。针对山上居住的群众,村里根据实际情况,将医护人员分为三组,送到三个流动点位。“这三个流动点位全覆盖了村里180户散居群众,平均每户步行十分钟就能到达。”张远琴说,散居群众中,有27位不便出门,医护人员在流动点位结束核酸检测后,便上门给不便出门的群众做核酸检测,确保检测全覆盖。

一辆小三轮、一张桌子、两名工作人员……一个流动核酸检测点建成了,招手即停、即停即做、方便快捷……9月4日上午,在郫都区德源街道红旗社区,一辆标有“流动采样点”字样的小三轮不停地在各小区里穿梭,给原本沉静的街道平添了几分生活的气息。“医生在三轮车上做核酸,我这还是头一次经历。”居民刘先生说,他距离固定核酸点有段距离,现在流动核酸检测点直接开到了家门口,省时省力,非常方便。

更暖心

上门服务中 特殊群体得到细致“特殊照顾”

在开展第三轮全员核酸检测的过程中,为实现应检尽检,方便独居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进行核酸采样,各区(市)县纷纷开展“敲门行动”,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上门为特殊群体开展检测服务。

“小区共有5位残疾人士,还有很多独居老年人,我们都会做到每日联系,随时关注。”曾彬是新都区疫情防控中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在开展“敲门行动”的过程中,每当看到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想要下楼做核酸检测时,他便会迅速上前主动推着轮椅,“爷爷,我们今天先上去哈,一会儿上门来给你做。”

同样受到“特殊照顾”的还有家住青羊区西御河街道80多岁的陈清和老婆婆和老伴。腿脚不方便,子女又被隔离在了别处,街道工作人员余明阳带着“大白”和信息登记志愿者上门为他们做了核酸检测。另一边,蜀汉路日月商住楼小区,茶店子街道同善社区的工作人员也敲响了88岁的孙卓如老人的家门。“辖区老旧院落多,80岁以上老人有近500人,残疾人士180人。”社区党委书记陈军仲介绍,社区针对25个院落小区设置了核酸采样点,组织人员以流动的方式上门为辖区内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残障人士提供核酸检测服务。

除上门开展核酸采样外,保障特殊群体的日常生活也是“敲门行动”的工作重点之一。“我们坚持要像平日里一样,一定要上门,从里到外仔细检查,倾听他们的需求。”温江区公平街道办事处综合便民服务中心主任钟妍妍在与同事们商量方案时说道,老旧小区里有电路混乱等安全隐患,在这样特殊的时期,更不能放过任何一个角落,不落一户。

据市残联介绍,疫情期间,组织全市各级残联和村(社区)残协、五大残疾人专门协会等残疾人组织和残疾人工作者,与社区网格员、志愿者组成专门队伍,加大力度、扩大范围,为独居残疾人、行动不便残疾人、智力和精神残疾人等重点人群提供特殊的关心关爱,每天上门探视或电话探访,积极为其提供必要的日常生活、就医用药等服务。9月1日至3日,全市累计对26936户残疾人家庭开展“敲门行动”、 提供助残服务13735项次。

更高效

气膜舱实验室中 全市核酸检测能力进一步提升

做完核酸采样之后何时能查到核酸检测报告?这是近日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为答好全市全员核酸检测这一“大考”,成都的核酸检测能力正在逐步提升当中。记者从省卫健委获悉,截至9月2日,全省核酸检测能力近900万管/日,各市(州)均达到能力建设目标。9月3日下午,5个气膜方舱实验室均在成都搭建完成并投入工作中。其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省人民医院的2个气膜方舱实验室,分别位于华西温江院区和新都区香城体育中心。5个气膜方舱实验室24小时满负荷运转,日均核酸检测能力可达到25万管。

4日下午,许多新都市民发现之前做的核酸检测结果早早地便显示了出来,在核酸检测单位那一栏显示着——四川省人民医院气膜舱实验室。四川首个气膜舱实验室正式在新都投用,该实验室的投用将进一步提升新都区乃至整个成都市的核酸检测能力。

据了解,该气膜舱实验室配置了每日达5万管检测能力的仪器设备,如按照“10合1”方式进行采样检测,每日最高可检测50万份核酸样本。

“我们是9月1日下午2点半接到的紧急任务,要求在9月2日前必须完成气膜舱实验室的搭建任务!”新都区香投集团产业集团相关负责人说,“为配合疫情防控,香城体育中心在8月30日便开始闭馆,经过现场勘查和综合评定,这里的篮球馆便成了搭建气膜舱实验室的最佳场地。”

据了解,负责实验室运行的是从海南支援回来、刚刚洗去征尘的四川省人民医院气膜舱实验室核酸检测队的215名医护人员。

“这里场地保障非常好,非常便于我们进行大规模气膜舱的搭建和运行工作。”四川省人民医院临床医学检验中心副主任黄燚给予了新都区高度评价:“新都区的保障工作做得非常好,包括物资的保障和协调工作,都做得非常到位。在搭建开始‍后,新都区迅速协调了很多志愿者跟我们一起投入到气膜舱的搭建和调适的工作当中,为我们顺利开舱给予了非常好的保障。”

从上俯瞰,气膜舱实验室像5个并排连接的大棚,以一套实验室来讲这5座气膜舱包括试剂准备区、样本制备区、扩增分析区等,室内空间还采用了不同压差设计,并配备了一体式空气处理机组和新风机组。接下来,这里还将承担大量的核酸样本检测任务。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杨升涛 李娟 赵一 洪继东 王丹 李柯雨 陈泳 陈方耀 杨甦 实习记者 魏捷仪

--> 2022-09-05 杨升涛 李娟 赵一 洪继东 王丹 李柯雨 陈泳 陈方耀 杨甦 记者赴各区(市)县探访发现,从城市到农村,检测整体顺利有序 1 1 成都日报 c103757.html 1 全市全面开展第三轮全员核酸检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