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网站发布《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1224号建议的答复》。其中,在答复“关于将《劳动教育》教材纳入教科书目录”时,教育部指出,劳动教育主要以实践为主,全国各地情况差异较大,全国不统一使用一种教材,由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基于劳动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明确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编写要求,满足不同地区学校的多样化需求。鼓励学校紧密结合地方经济文化和学生生活实际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开展劳动教育要体现实践性特点,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避免“一刀切”。
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劳动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并明确劳动课程性质、目标、学生劳动素养发展要求等,对课程内容范围、实施方式等提出建议。今年秋季学期起,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
新闻延伸
上好劳动课要避免几个误区
落实劳动教育新课标要求,不仅要在课程体系上做好相关配套服务,更要从观念上扭转对劳动教育的认识,避免在实施过程中走入误区。
劳动教育等于体力劳动?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明霞说,有的人对劳动教育有误解,认为劳动教育就是体力劳动,其实不然。比如简单的一道“西红柿炒蛋”,里面皆是学问,包括探究色香味俱全的炒制过程、原料成分的科学知识、考虑到不同人口味的服务意识等。“劳动教育应该是综合性的教育,目的是通过劳动实践促进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只是一门课程?
受访专家认为,劳动课应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如寄宿制学校可将劳动课与宿舍内务整理结合,或是“给父母亲做一顿饭”,到周边公共场馆进行公益志愿服务,甚至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科技创新相结合。此外,还可以把劳动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相联系,让孩子们了解劳动的社会价值。
劳动任务可能沦为家长的作业?
一些家长担心,孩子学业压力大,为了保证劳动作业质量只能家长代劳,或是需要家长配合“拍照”上传,容易让劳动作业变为走过场。吴树伟等教育工作者指出,劳动教育需要家校合作,但劳动任务一定要让孩子亲自动手操作完成,也要向家长传达正确的教育观念,不能用作业成果来攀比,应注重过程、诚实劳动,学校也将通过教育全过程考核学生的劳动能力。
劳动教育是否和升学评价挂钩?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那么,劳动教育是否关乎升学?
专家表示,当前尚未将劳动评价与升学直接挂钩,因为劳动教育难以用分数衡量,更多是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部分成为毕业或升学的相对参考指标。
新课标指导意见提出,劳动教育评价应以导向性、发展性、系统性为基本原则。受访一线教育工作者认为,劳动清单打卡是较为具体且直观的考核形式,可以赋予等级评价,关键是让每个学生从思想上对劳动教育重视起来,破除“唯分数”的观念。
本组文图据新华社、《半月谈》、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