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打卡艺术展览正当时。
从《罗伊·利希滕斯坦:重塑流行》《先声的回响——珂勒惠支与中国现代版画艺术文献展》《2021成都双年展捐赠作品展》,到《图像的震撼——中国80、90新绘画》与《视觉之巅——中国当代摄影研究展》,成都市美术馆5个重磅大展同时免费向公众开放。
不仅仅是成都市美术馆,从博物馆到美术馆,从文化馆到社区艺术空间,各类展览吸引无数游客观众走进展厅。观众在体验文物、文化、文明、艺术的无限魅力,打卡博物馆、美术馆的过程中充电提高。
在展览集中上新的当下,如何办好文化艺术类展览,充分发挥其应有价值,值得思考与探讨。
传递信息、理念、
美感和价值
上月底,“罗伊·利希滕斯坦:重塑流行”来到成都,不仅成为成都市美术馆首个引进的国际大展,也是这位20世纪波普艺术巨匠在中国的首次最大规模个展。展览现场设在成都市美术馆当代艺术馆一楼的B1、B3展厅内,布置得极有“波普范儿”——线条利落、色彩饱满、富有漫画风格的作品画面,艺术家设计的广告与展览海报,还有一间特设的“客厅”,与展厅中橘黄、乳白、天蓝的背景墙相得益彰,将观众带入一个生机勃勃、热烈欢快的氛围中。在这里还有其他4个重磅大展同期亮相,兼顾艺术史书写研究与当代艺术状态呈现,波普艺术、架上绘画、木刻版画、当代摄影、装置艺术……让人目不暇接。值得关注的是,观展之余,观众还可以参与成都市美术馆推出的系列公共美育课程,包括策展人导览、艺术家讲座、艺术工作坊、绘画活动等。
众所周知,展览是博物馆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和服务公众的主要手段。如何通过展览把藏品变为展品,向观众传递信息、理念、美感和价值,这是所有博物馆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在今年5月18日揭晓的“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中,我们可以寻找到“何为一场好展览”的答案。
2021年四川博物院推出了“山高水阔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一举拿下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该展览是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成立的开篇巨作。展览以中国百年考古的学术积淀为支撑,精选48家文博单位的518件珍贵文物(含209件一级文物),呈现了长江流域异彩纷呈而又相互交融的文化景象和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观众在展览中能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成都博物馆“发现中医之美——中国传统医药文物特展”、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明良千古——刘备与诸葛亮君臣合展”获“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优胜奖。“发现中医之美——中国传统医药文物特展”,共获得34家收藏单位的大力支持。展览面积2600平方米,展线长650米,展出文物共313件/套(含复制品15件)。该展是考古、博物馆、中医药、图书馆等多个行业的首次联动,实现了全国范围内中医药文物精品的首次荟萃。“明良千古——刘备与诸葛亮君臣合展”,从初创、设计、实施到开展历时8年,汇聚6家博物馆224件(套)文物,打造了一个“让历史建筑遗址重生的展览”,填补国内刘备、诸葛亮二人生平展的空白。两个展览都从不同角度带领观众领略成都深厚的文化底蕴,都在各领域发挥着引领创作方向、引导行业风气的作用。
直面为何而展,为谁而展,
何为有效展览?
展览不是一个新词,各行各业各领域办展也不是新鲜事。山东财经大学副教授杨海波认为,一个好的展览总是能以集约的空间、时间,将某一行业、领域乃至整个世界、国家在某一方面的状况集约地展现出来,能及时、生动地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认识未来,获得知识、获得洗礼。特别是文化艺术类展览,一个展览就是一堂课,一堂专业课、美育课、大师课,“它关系到历史事实、审美趣味甚至是行业风向。在一些行业展览开始的初期,一次全国性的展览常常会引领潮流,改变某种审美认知。这也意味着各类展览,特别是行业标杆性的展览可能直接影响着行业未来的走向。”
近年来,文化艺术类展览增量的同时,质也有明显提高。从展览主题、展览方式到展览作品不断呈现出新的面貌,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也不乏问题或潜在问题,这需要引起重视。杨海波提到,前些年,审丑乱象曾牵动着人们的神经,各种文化艺术类“大师”凭借低俗化、庸俗化、媚俗化的“创作表演”哗众取宠、博人眼球,不仅污染了网络环境,也把乱象带向了部分展览。比如“射墨体”“拖地体”“杀猪体”“神龙摆尾体”等“丑书”“怪书”乱象丛生,一些人打着创新的旗号,毫无底线地肆意破坏优秀传统文化,部分“大师”为了抬高身价,甚至打起了参展、办展的主意。这类展览不仅毫无存在价值,甚至会严重影响文艺创作和大众审美。
前不久,一篇题为《“无效”艺术展不妨少一点》的评论引发不少人的共鸣。文章指出,我们的艺术生活中还充斥着大量“无效”艺术展。大部分“无效”展览,诞生于“做点动作”的想法里。场馆要“做点动作”,艺术家要“做点动作”,策展人要“做点动作”。或拉起一个主题:比如大家一起画山画水;或拉上一帮熟识的艺术家,想个大“帽子”把作品“扣”在一起,这就捣腾出了一个“大杂烩”展。“无效”展览的说法实际上抛出了一系列问题,展览应该为何而展,为谁而展,何为有效展览?这是所有策展人需要直面和思考的问题。如果只是为了“做点动作”的为展而展,那就不如不展。这种展览要么“开幕即闭幕”,要么毫无意义地占着展厅,势必造成各种资源的浪费。
观众需要有所得、有所思、
有所感、有所回味
近日,中国国家版本馆正式开馆。“真理之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典版本展”,通过经典著作、手稿手迹等形式,展现百余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斯文在兹——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上,文明肇始、文字诞生、中国哲学、中国文学等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媒介,都有迹可循。从中华古籍到革命文献,从雕版拓片到钱币邮票,从青铜玉器、简牍丝帛到绘画书法、雕塑壁画,中国国家版本馆以丰富的藏品,展现着厚重的中华文化遗产。这些重要展览足以让它成为一座赓续中华文明的“基因库”,一方集纳先贤智慧的浩瀚海洋,一个熠熠闪光的文化坐标,一架文明互鉴的宏伟桥梁。
高质量展览是人们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高质量展览应当具备哪些特质?杨海波提到:一是主题鲜明,展览文物或作品要具备一定的质量和高度;二是能够开阔人的眼界、启发人的思考、提高人的审美;三是要通过多彩形式具备让人自发走进展厅的吸引力。要办好文化艺术类展览,策展是重中之重。再好的食材如果只是无序地杂烩在一起,也不会有美感,更别提营养了。只有通过策划和设计,用好展览资源,讲好展览故事,让更多观众走进展厅有所得、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回味,展览才算得上高质量。此外,高质量展览还要充分考虑受众需求,加强创意,通过数字科技、云媒体或流动展览等形式打破时空限制,让更多观众从中受益。展览关系到艺术生态的良性发展,关系到艺术之“美”对公众之“育”,关系到文艺工作者对社会文化以及艺术现象的研究态度,还关系到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的激活与传播。因此,审丑化的展览、浪费资源的“无效”展览需要批驳抵制,高质量展览才是大势所趋。
展览之外,展览资源的循环利用也是一项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很多优质的临时性展览结束后,不妨利用各地的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等多做一些巡回展览,让优质展览资源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