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2年10月06日

新生态科普 更日常的输出与迭代

小学生在和机器狗互动

小朋友在观看机器人表演

小学生学习用3D打印笔绘制立体图案

一名小朋友在武侯区的社区太空探索中心中国空间站核心舱模型内体验

全网欢迎的科普网红“吴姥姥”

9月27日,上演了最令人期待的天象——木星冲日,而且,整个10月份上半月都是特别好的观测期。天文科普专家介绍,这次冲日时,木星正好运行至近日点(木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离太阳最近的点)附近,这意味着木星距离地球更近,看起来也更大、更亮。只要天气晴好,视野开阔,晚上朝东方看,肉眼即可见,实在是激动人心。

深空、深海、深地、深蓝……近年来,公众对于科学探知的热情被点燃了,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已经从2010年的3.2%提升到2020年的10.56%,“科普效应”非常显著。

9月15日至21日,2022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各地集中开展。刚出台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为科普工作制定了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到202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5%;到2035年,该比例达到25%。

不难看出,科普被赋予更多关注和期待,新时期科普在内涵、理念、机制、环境等方面有哪些深刻变化?我们该通过怎样的科普作品,更好地提升科普效果?

知识和平台双向赋能,今天你@了吗?

科普培养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爱好,这是造就千千万万科学技术人才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等为数不多的科普读物曾陪伴一代人的成长,1981年底开播的《动物世界》也曾风靡一时。早些年,科普黑板报、各种科普杂志以及大大小小的科技馆,成为最主要的科普模式。

新媒体时代,“科普中国”等科普网站受到追捧;在电视端,像《走近科学》《是真的吗》《加油!向未来》这样的科普栏目以及各式各样的科普型纪录片,也相继多档接力。“火星移民”“量子计算”“史前世界”“克隆生物”“引力波”“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成为“热”词。电影《流浪地球》票房达50亿元,吸引将近1亿人去观影,则把大众科普推向了又一个高峰。

新媒体渠道的拓宽、互联网运营模式的生成,让科普类的短视频、中长视频近年来迅速“走红”,有引领潮流的趋势。这些平台上,都拥有科普知识类的栏目并收录大量的科普视频。

2022年度《抖音自然科普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自然科普相关视频累计点赞次数达到11亿,万粉作者数量环比增长72%。其中,@中科院物理所、@上知天文、@中国国家地理景观等专业科普机构,以及@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不刷题的吴姥姥等创作者利用视频、直播分享自然知识,受到追捧。

据统计,天文成为抖音上最受欢迎的自然科普内容,其次是动物和植物。“90后”在自然科普创作者中占比超过45%,成为这股科普热潮的主力军;“00后”用户群体对自然科普内容的偏爱程度最高。

年轻人聚集的B站上,2020年科普内容的播放量增长高达1994%。Z世代正推动互联网内容从娱乐化走向知识化,各平台也都在努力通过大家感兴趣的科学人物、互动性社交属性更强的知识点,来提升用户观看体验。

科普的使命是把人“领进门”

科学普及简称科普,又称大众科学或者普及科学。“科普的使命就是让人放下对高深学科的抵触,把人‘领进门’,弥合科学与公众之间的认知鸿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主任陈刚说。

在视听平台上,科普逐渐大众化。短视频、音频节目,令人喜闻乐见的内容和传播方式,让大众看得见科普、愿意看科普,还愿意收藏、转发。科普作品除了带给人们知识,还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满足不同学历、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受众需求。在喜马拉雅FM上,更喜欢听故事的小朋友,可以通过“原来是这样”,小到人体大到宇宙,都可以轻松了解,其累计收听已近3亿次……

值得一提的是,当下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播时代,而是一个思维变革的时代。科技改变着思维世界的宏观背景和社会文化氛围,进而推动思维方式的深化或更新。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思维变革让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科学院翟明国院士认为,科普应该多给公众讲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公众对于“全社会变化的判断能力”。

谁来科普?请院士“导游”

网络社会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的“科普网红”陆续涌现,“讲故事、接地气、抓热点、有个性。”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张双南如此总结。

但从现实看,我们不仅对科普人才缺乏专业化培养,也缺乏准入门槛。优秀的“科普大咖”少之又少 。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曾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了中国海区的首次深海科学钻探。如今,这位85岁的老人仍坚持拍视频科普海洋知识,然而他在B站发布的,却是“百慕大三角的传说是真是假”“深海生物为何没被压扁”……汪院士对于科普的理解,不是去解答最难的问题,而是去解答最多人感兴趣的问题。

有科学家说:“我在科普中承担的角色就像一位导游,希望可以激发出网友们对科学的好奇心。”人民日报评论《产出更多高质量科普》认为,做好高质量科普,离不开科学家的积极参与。科学普及充满创造性,需要把艰深的知识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讲出来。科研人员是科普传播链条里不可或缺的一环,擅长科普的科研人员不仅能“抽丝剥茧”般输出最精髓的科学事实,往往还能帮助受众培养逻辑能力、创新思维。为此,从机制上激发科研人员的科普热情,从方法上引导科研人员掌握科普技巧,是科技界需要努力的目标。

找到专业性与通俗性之间的契合点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怎么工作?她用一口大铁锅模拟;太空中的宇宙射线长啥样?她用竹扫帚的柄划到末须端来讲解;火箭是怎么上天的呢?她吹大一个气球,然后突然松手,气球蹭地窜上了天,画面感有了!在拥有百万粉丝的科普达人“吴姥姥”这里,物理变得“好玩”起来。

吴姥姥身份是72岁的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吴於人,利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工具,创作出轻快有趣的短视频背后,是她持续16年对青少年科普的坚守。既保证其科学性和准确性,又考虑不同年龄受众的接受能力。如今年过七旬,面对短视频这一新鲜事物,她从头开始适应和学习。于是,才有了“爆款”的诞生。

科普追求传播性和趣味性,比抽象的、高屋建瓴的方式更有效。退休物理老师唐守平的“魔法课堂”,一个“摄影棚”、一部智能手机、上百种教具,就是他链接起互联网的全部硬件载体。一截塑料管、餐巾纸、塑料丝,摩擦后开始演示,背后的知识就是静电。这个名为“静电章鱼”的实验视频,短短一周点击量达到2000万次,他也被称为专治学习困难症的“魔法老师”。

因为一条名为“网络热门生物视频鉴定”的视频,博主“无穷小亮”也成功出圈,他是用幽默诙谐的话语科普知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收获粉丝近700万。小亮原名张辰亮,是中国国家地理融媒体中心主任,他总说,“孩子看了视频后想当科学家或从事科普工作,这是我最开心的事。”

从2021年开始,少儿科普超越少儿文学,成为少儿出版领域的最大板块。如何在更多孩子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比如,科普热之下,在前沿科技方面,需要更多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讲座”;围绕生活中好玩有趣的科学现象,探讨现象背后的科学本质,让科技与人文之间能产生“次元破壁”。

亲和力是科普的重要因素,所以,不断探索和寻找专业性与通俗性之间的契合点,长此以往,大众不一定看懂了多少,但他们会一直好奇下去,直到看懂的那天。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黄一可 图据新华社

--> 2022-10-06 1 1 成都日报 c105092.html 1 新生态科普 更日常的输出与迭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