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展翅,鱼翔浅底。在柏条河沿岸斑驳的树荫下,与温柔的晚风来一场浪漫邂逅,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瞬间盈满心田。这条蓝绿交织的河道正是彭州市与郫都区的界河,也是成都市这座超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之一。其在彭州市境内全长约7.6公里,含一级保护区长1.1公里、二级保护区长6.5公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书写了中华民族治水安邦、兴水利民的新篇章。“晴山如黛水如蓝,波净天澄翠满潭。”回望过去10年,紧跟新时代治水兴水思路,彭州多措并举筑牢饮用水安全屏障,以柏条河水源保护为代表,用实际行动绘写出一幅幅碧波荡漾、清流如许的大美“民生答卷”。
为治水兴水做“加减法”
如今,顺着柏条河溯流而上,沿途清溪蜿蜒、水天一色,河岸沿线变成了宜人绿色长廊,蓝网与绿树相映成趣,是彭州市水生态环境保护成果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近年来,柏条河(彭州段)未发生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针对保护区内相关环境问题精准发力,彭州市已于2017年顺利完成一级保护区18户农户搬迁和二级保护区内7家工业企业、数家养殖场及小作坊关闭工作。”彭州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饮用水水源治理不仅是区域发展需要,更关系到下游群众最根本的民生保障。除了在加强整治方面做“减法”外,彭州市通过新建污水收集管网,安装隔离围网、防撞墙、宣传牌、警示牌及危化品禁行车辆标志牌等措施,持续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做“加法”。
强化科技赋能,将“治水”变为“智水”。彭州共设置视频监控点位6处,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1座、智能监管系统1套,实施取水口及周边全天候监管,并在成都市范围内率先建设饮用水水源地远程播控系统,率先在视频监控点位配套IP音柱,人员一旦进入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远程播控系统将自动播放警示音频。
稳步健全协作联动机制
另一条贯穿彭州全境的河流——人民渠全域呈开放状态。人民渠在彭州境内全长38.1公里,流域面积163.48平方公里,是下游什邡市的饮用水水源地,准保护区陆域面积达15.2平方公里,为彭州境内跨度最长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其在日常维护、安全防控工作上难度均较大,建立完善区域突发环境事件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尤为重要。
“我们始终坚持贯彻落实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战略,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联防联控联治,主动携手四川省都江堰人民渠第一管理处、什邡市,建立三方联席会议制度。”彭州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三地于2017年联合签订了《人民渠饮用水水源联动保护机制备忘录》,并定期召开三方联席会,不断完善联防联控联治机制。
为切实保障下游群众饮水安全,近年来,彭州市在人民渠沿线建设生态缓冲带1.2万平方米、生态沟渠近40公里、视频监控71个、水质自动监测站3座、应急物资储备库2座。在持续完善人民渠水环境风险防控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全面梳理环境风险源,编制并印发了《人民渠(彭州段)生态环境风险排查与防控工作方案》,将人民渠(彭州段)纳入“双随机”执法监管,每月开展测管协同执法检查,长期监测数据结果显示人民渠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精准保护带来普惠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作为成都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成都彭州市境内水域面积近20万亩,大小河流90余条,境内河川纵横,哺育着河岸人民。
彭州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彭州市饮用水水源保护面临资金少、隐患多的困难。自“十三五”起,彭州市将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纳入水污染防治行动工作重点,并设立了专项资金,目前各级已拨付资金近6000万元用于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为切实保障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彭州市在成都市范围内率先开展农村分散式饮用水水源现状调研,划分了11处分散式饮用水水源保护范围,每年为7处镇级饮用水水源配套专项保护经费,实现了镇级及以下饮用水水源保护划定范围和保护经费从无到有。
值得一提的是,凤鸣湖作为彭州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服务于城市平坝区域约40万人饮水安全。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前,凤鸣湖一级保护区内存在农家乐74户、房地产项目2个、工业项目1个。为切实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彭州市克服种种阻碍,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魄力,投入近2亿资金,2017年顺利完成一级保护区农家乐关停、农户搬迁、房地产及工业关闭拆除工作。
“过去十年里,彭州市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江河湖泊面貌发生新变化,这是响应总书记关于治水兴水的殷殷嘱托,也是成都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过程中的‘彭州表达’。”彭州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彭州还将继续推动饮用水水源保护往纵深推进,努力为人民打造越来越多河湖水清岸绿的美景。
成都市彭州生态环境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