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2年11月24日

我国载人航天将迎来新突破

神十五就位 “太空会师”指日可待

神舟十五号船箭组合体转运至发射区

首次

中国空间站将形成“三大舱段”+“三艘飞船”的组合体,两艘神舟飞船同时在轨工作,这将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的首次

会师

神舟十五号和神舟十四号两个乘组将实现“太空会师”,并共同在轨工作一周左右,共同完成首次航天员乘组在轨轮换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11月21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15运载火箭组合体转运至发射区,期待已久的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指日可待,目前,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后,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两个乘组6名航天员将在太空“会师”,并共同在轨工作一周左右时间。

21日下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已经完成了总装测试等工作的神舟十五号船箭组合体,平稳驶出垂直总装测试厂房,通过垂直转运的方式前往发射塔架。

45项新变化 载人火箭焕然一新

随着转运完成,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正式进入到了最后的发射准备阶段。作为航天员的专属座驾,长征二号F火箭这一次也进行了全面升级优化。据技术人员介绍,这次遥十五火箭相比上一发遥十四火箭,一共有45项技术状态变化,其中就包括,怎样将航天员更加精准地送入预定轨道。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刘烽介绍: 长征二号F火箭作为航天员的专属座驾,需要将航天员精准地送入预定轨道,这就需要火箭可以自主应对天气因素产生的影响,从而实现零窗口发射。为了使入轨精度做到最高,科研人员还对火箭的控制系统和遥测系统进行了升级。

中国空间站 “三舱三船”构型将形成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后,将会对接在天和核心舱节点舱的前向对接口,也就是现在空间站组合体唯一一个空着的对接口。到那时,中国空间站将会形成“三大舱段”+“三艘飞船”的组合体。 两艘神舟飞船同时在轨工作,这将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的首次。而神舟十五号和神舟十四号两个乘组也将实现“太空会师”,共同完成首次航天员乘组的在轨轮换。

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系统总体主任设计师高旭介绍,一切正常的话,神舟十五号乘组将会在太空中与神舟十四号乘组在轨会面,在完成短暂的5—10天的同时在轨轮换之后,神舟十四号乘组搭乘神舟十四号返回地面,神舟十五号乘组继续在轨执行飞行任务。

两艘神舟飞船同时在轨工作,这也将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的首次,对于神舟飞船研制团队来说也将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太空厨房太空诊疗 助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后,又将有3名航天员进驻中国空间站开启太空生活。从神舟十三号开始,航天员首次在轨驻留时间达到6个月。随着驻留时间越来越长,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技术也越来越成熟。那么,针对航天员长期在轨生活,我们有哪些突破和创新呢?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总体技术局高级工程师肖莉介绍,围绕航天员长期在轨,在轨的健康保障、生活保障和工作保障,都相当于在天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体系。这个体系既包括设备设施,比如健康保障,首先是航天员的身心,在轨的食品的营养,在轨身体健康指数的监测,这些手段都是具备的。同时,我们还有太空厨房、太空诊疗仪,还可以实现天地远程的医疗会诊,包括在轨的锻炼设备。生活物资就更丰富了,包括保障航天员日常的生活用品已经通过几个乘组的迭代,进行了方案的优化。可以说,航天员使用的是越来越方便,越来越舒适。

明后年还将发射 巡天光学望远镜

目前,中国空间站已经完成了“T”字基本构型的在轨组装,随着神舟十五号的到来,还将首次迎来两组航天员的在轨轮换。未来,载人航天还将有哪些新的发展方向?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总体技术局高级工程师肖莉说,未来,三仓组合体可以达到25个科学实验机柜的规模,并且都是技术先进、瞄准前沿科学问题的。未来空间站建成之后转入应用阶段,将对外分阶段发布项目征集,已经建立很完备的科学应用规划体系,有实验机柜基础设施的配套、实验项目的遴选和推举机制。

未来,通过国家的空间实验室,产生一批有质量的、国际领先的科学发现和科技成果。明后年还将发射巡天光学望远镜,这是一个可以自主飞行的天文届翘首期盼的设备,能观测的场域达到42%左右,性能先进,同时它还可以停靠到空间站上进行模块升级,或者推进剂的补加和维修维护的工作。

相关新闻

中国空间信息技术助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日前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线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紧密合作,利用空间信息技术助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于2011年在北京正式成立,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设立的第一个基于空间技术的世界遗产研究中心。该中心依托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建设,旨在利用空间技术为世界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和世界地质公园的保护与管理提供支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主任郭华东院士介绍,未来五年,双方将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监测与评估、研究咨询、能力建设、信息共享、活动组织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并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和服务,助力相关国家落实《世界遗产公约》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本组文图综合新华社客户端、央视新闻客户端

--> 2022-11-24 我国载人航天将迎来新突破 1 1 成都日报 c107298.html 1 神十五就位 “太空会师”指日可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