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跬步以至千里,就一定能够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的话语殷切深情、激励人心,给人以深刻启示和奋进力量。
至千里要一步接着一步走,创造幸福美好生活要靠接续奋斗。1月5日召开的2022年度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总结大会暨民生实事总结推进会,一方面系统总结了2022年的各项工作,另一方面聚焦更加精准有力地办实事解难题,对今年工作进行研究部署。
民生领域的“关键小事”,始终是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开启新征程,如何以共同富裕为导向创造高品质生活,如何推动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这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城市道路必须回答的问题。积跬步以向幸福,我们要始终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不断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要以高质量发展不断筑牢改善民生的坚实支撑。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也是改善民生的前提和基础。不断提高衣食住行、娱教医养等基本需求的品质,既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要紧紧围绕生活品质提升做强城市功能,围绕产业建圈强链促就业促增收,围绕满足市民需求扩大消费供给,围绕民生项目建设带动有效投资。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才能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
要善用“木桶效应”守牢底线、补齐短板。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面对复杂形势,要全力以赴保就业,切实做好特殊困难群体关爱服务,持续提升市民群众居住品质;面对市民对公共服务的期盼,要优化配置城乡教育资源,促进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持续擦亮“三城三都”品牌等。在社会保障网络和公共服务均衡可及上持续用力,不仅体现了民生厚度和政策温度,更是整个城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表现。
要以全生命周期管理意识提质增效为民服务。民生实事办得好不好,市民群众满意是第一标准。政策保障的可感可及、城市科学治理水平的提升,终究要落实到每一位市民的现实生活里。要聚焦需求端,努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推进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深化市民诉求一键回应,高效解决好他们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要立足超大城市现状,深入推进“智慧蓉城”建设,深化“微网实格”治理,持续提高城市通勤效率,不断强化安全韧性。
久久为功地办好千家万户的事,是一座城市守住幸福的真谛。始终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改善民生,在统筹协调中坚守为民惠民的初心,就一定能回应好民之所盼,让越来越美好的生活图景徐徐展开,让幸福成都更有温度、质感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