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熬的冬天,新冠重症患者的救治仍在继续。医院匆忙依旧,但与此前相比,人力资源的整合分派,医疗设备的紧急调配,让如今的救治重归秩序。
位于城东的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从去年12月7日以来从未轻松,该院住院病人总数短期内由原来的700人左右骤增至1400余人,且危重病人占比较高,单日新收入院病人200人左右,较之前增加2倍以上。重新布局医务人员、全力保障临床用药、紧急采购急救设备……该有的动作,他们一个没落下。
事件如潮水,我们一眼看到的是席卷的表象,而记者从市六医院采撷而来的浪花便是自成章节的故事,在这个寒冬给我们带来温暖与感动。
艰难的鞠躬
小伙子不到27岁,发了12天高烧,扛不下了,赶到市六医院就诊,CT一检查,白肺,需要紧急入住呼吸科救治。
此时是2022年12月27日,呼吸科像战场一般,走廊都加满了床。“再不救就来不及了,他那么年轻。”呼吸科主任李伟铭说。她掏出手机给护士长打电话,“我必须救他,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搞个床位出来,马上想办法。”
小伙子就在李伟铭办公室外站着,听见了电话内容。
外出寻找救护物资的护士长匆忙赶回,召集几个人,将那间狭小的护士值班室腾了出来。按照先来后到的公平原则,李伟铭将走廊加床的一名患者挪进值班室床位,小伙子就住到了走廊加床上开始接受治疗。
李伟铭一直在奔忙。她走到这张加床边时,正躺着输液的小伙子挣扎着要起身,她示意不必起身。他说不出话,就在李伟铭伸手示意的那个半躺瞬间,他艰难地做了个鞠躬的动作。“他是那种充满感激的眼神,那一刻,我觉得我们团队所付出的一切都特别值。”
办公室里的病床
李伟铭也感染发病了,发烧、浑身酸痛,夜里失眠。她说,感染后不少医生护士带病坚持工作。在患者大量涌入的时间段,医生将氧气搬到办公室,输液、吸氧,办公室里的沙发就是病床。输完液吸完氧,她又开始处理病人。她说:“其他医生护士都没倒下,我更没有理由倒。”
林子欣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邓晓洪 市六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