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1月09日

清风颉颃 不坠家声

□席永君/文

古琴乃是中国甚至世界上最古老、最具文化内涵及哲学意味的艺术之一,自上古伏羲时代问世,古琴便远远超越了音乐上的意义。千百年来,那清雅、淳美的琴声,寄托着多少先贤圣哲出尘不染、遗世独立的精神向往。自汉魏以降,中国人对古琴的认识已升华为是一种“以琴载道”的道器,那些傲骨凌风,淡泊世俗的文人墨客多爱与古琴相伴。在君子需掌握的“琴棋书画”四艺中,古琴更是无可争议地列其首位。如今,古琴早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东坡一生仕途颇多坎坷,政治上屡遭挫折,却生性放达旷逸,其外儒而内道的人格理想,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与琴性十分接近。古琴传神、移性、潜心静虑的抽象功能及琴声本身便具备的出世感,自然而然地成为他抒发淡泊、超逸,不与世俗同流情怀的最佳方式。

父子皆为弹琴高手

苏东坡是幸运的,不仅一生与古琴相伴,而且家中还拥有传世的唐代名琴——“雷琴”。

相传苏东坡的家庭乃音乐世家,三苏父子皆为名噪一时的弹琴高手。据《历代琴人传》引明人张右衮《琴经·大雅嗣音》云:“古代多以琴世家,最著者……眉山三苏,斯皆清风颉颃,不坠家声于峄阳者也。”词是宋代的乐曲,苏洵虽无词存世,却颇懂音乐,是一位造诣极高的琴人,家里不仅有一张名为“老泉”(苏洵号老泉)的古琴,而且还蓄有一张惊世名琴——雷琴。

在苏东坡传世的诗文中,记述家传琴艺的诗很多。嘉祐四年(1059年),三苏父子水路出川,夜泊戒州(今四川宜宾)时,苏东坡在船上细心凝听父亲抚琴。打从记事起,父亲的琴声就一直陪伴着他,可以说,苏东坡是在父亲的琴声中长大的。此时,人在他乡,月光下又聆听父亲抚琴,苏东坡的内心不觉感慨良多,于是当夜写下了《舟中听大人弹琴》:“弹琴江浦夜漏永,敛衽窃听独激昂。风松瀑布已清绝,更爱玉佩声琅珰。自从郑卫乱雅乐,古器残缺世已忘。千家寥落独琴在,有如老仙阅兴亡。世人不容独反古,强以新曲求铿锵。微音淡弄忽变转,数声浮脆如笙簧。无情枯木今尚尔,何况古意堕渺茫。江空月出人响绝,夜阑更请弹文王。”

通观全诗,纵横恣肆,议论风生,一方面反映了苏洵高超的琴艺,崇尚古乐而不满世俗之乐,另一方面亦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对苏东坡的深刻影响,诗中“千家寥落独琴在”的感叹尤令人唏嘘不已。此处的琴应该不仅仅指父亲苏洵的那张名为“老泉”的古琴,更是指家中那张传世雷琴。

拆开雷琴探究竟

对于家中的传世雷琴,苏东坡曾有过十分详细的记载,他在《杂书琴事·家藏雷琴·赠陈季常》中写道:“余家有琴,其面皆作蛇腹纹,其上池云‘开元十年造,雅州灵关村’,其下池铭云:‘雷家记,八日合’……此最琴之妙而雷琴独然。其求法不可得,乃破其所藏雷琴求之。琴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若薤叶,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此最不传之妙。”

苏东坡描写的雷琴,其琴面的蛇腹纹实为琴漆的断纹,是古琴年代久远的重要标志,异常珍贵。琴的外形特点“其背微隆,若薤叶”,这无疑是世间千金难买、不可多得的绝世妙器。

中国音乐史上最著名的古琴雷琴,乃四川雷氏家族所造。隋文帝时,蜀王杨秀(隋文帝之子)爱琴,因而蜀地制琴名匠辈出。至唐代,蜀地已是海内制琴的主要基地,而最为著名的当首推雷氏家族,他们精湛的斫琴技艺为历代琴家所称道,所制的琴被后世尊称为“雷琴”或“雷氏琴”“雷公琴”。

据史料记载,“九霄环佩”为唐代皇室用琴。756年,在唐肃宗继位大典上,琴师弹奏的古琴就是斫琴圣手雷威所制的“九霄环佩”。据说,目前名为“九霄环佩”的唐代古琴仅存四张,除香港一位收藏家外,另三张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和辽宁省博物馆。四张“九霄环佩”虽尺寸各有不同,但形制完全一致。

对古琴几近痴迷的苏东坡,当年为了研究雷琴“岳山不高,但无铣音”的奥妙,甚至不惜将自家珍藏的雷琴拆开来分析。如此疯狂的举动,大概也只有旷世奇才苏东坡才做得出来,他家珍藏的那张雷琴,距苏东坡生活的时代已整整三百年,在当时已经十分稀有和珍贵了。拆开雷琴后,苏东坡不无惊讶地发现:“琴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若薤叶,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此最不传之妙。”

苏东坡为何要拆开雷琴探究竟呢?原来,苏东坡不仅会弹琴,同时还是一位斫琴高手。今天的济南市博物馆就珍藏了一张苏东坡当年亲手制作的黑色、流水断纹的仲尼式“云鹤”琴。

松石间意 以琴载道

苏东坡不仅家藏传世雷琴,自己还拥有一张名为“松石间意”的爱琴。这张琴虽然名气远远没有家藏的雷琴那么大,却同样充满了传奇色彩。如今,这张避过历朝历代天灾人祸,辗转无数文人琴师之手的北宋名琴,就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松石间意”乃是北宋斫琴大师用桐木和梓木打造出的一张通体黝黑的古琴。在随后的漫长岁月中,包括苏东坡本人及唐伯虎等在内的各大文豪和丹青妙手,曾经无数次拨动它的琴弦。这张琴上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及闰月的十三个徽,全部用黄金制成,再加上用来固定琴弦的七个琴轸皆用和田玉制成,因此又有个很美的名字叫“金徽玉轸”。

这些材质已经非常名贵了,更珍贵的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刻。轻轻翻转这张古琴,十三则出自北宋至清代文人墨客的题刻,密密麻麻有序地布满了整个琴底。在琴上方,苏东坡题“绍圣二年东坡居士”、唐寅题“松石间意”并排而列。此外,出自明代的题刻全是苏州一带的书画名家,其中包括被后世称为“吴中四才子”中的唐寅、文徵明、祝允明三人,以及唐寅的邻居张灵、文徵明的儿子文彭等。而清代题刻则全是收藏者苏州怡园主人顾文彬的书画界朋友,也大多是史籍有载的书画文人,如石渠、沈竹宾、程庭鹭,及陶淇、陶溶兄弟等。这么多的名家题刻集于一张北宋古琴之上,可谓独一无二,价值连城。这是苏东坡和后世文人们联袂为中国文化创造的又一个奇迹。

“松石间意”琴背上最早的题刻乃是苏东坡在绍圣二年(1095年)留下的。那一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罪名被贬岭南的苏东坡在恵州第一次品尝荔枝。在恵州,旷达的苏东坡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之情,不因被贬而心情郁闷。况且,每日还有心爱的古琴陪伴,人生得失又算得了什么?

可以肯定,“松石间意”最初为苏东坡所收藏,由于保存古琴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停地弹奏它,因此我们可以想象,苏东坡曾在家中,在无数个清夜或晨昏,弹奏这张爱琴。我们同样可以想象,一生爱琴的苏东坡,在不停地奔赴祖国各地为官时,书童肩挑的担子中除了书卷,肯定还有一张古琴。“生活在远方”的苏东坡,一生孤忠为民,一生都在路上,都在出世与入世之间行走,他在把自己的政治抱负、为官之道、文学理想、人生哲学带给中国人的同时,也把“以琴载道”的古琴艺术带到了祖国的天南海北。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2023-01-09 1 1 成都日报 c109209.html 1 清风颉颃 不坠家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