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1月11日

如何落实好高质量发展这个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周跃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是在深入分析我国新的历史条件和阶段、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历程以及各国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一个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意义的重大判断。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中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首要任务

党的二十大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为了实现这一蓝图,我们要始终坚持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其首要任务

过去十年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得益于高质量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我们必须要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过去十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得到巩固提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8.1万元,全社会研发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由2012年1.91%提高到2021年2.44%,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第34位上升到第11位,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2岁,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些事实充分表明,过去十年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经济建设领域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得益于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突出矛盾要求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已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客观地分析和认识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和瓶颈。比如,在科技创新领域,关键技术的“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我国芯片高度依赖进口,每年要花费3000多亿美元,比石油的花费还要高出不少。在光刻机、射频芯片、芯片、核心工业软件等核心技术领域,我们还受制于人。在能源安全领域,据中国煤炭运销协会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煤炭进口量同比大幅提升。2021年8月份,我国煤炭进口量同比增长35.8%,已攀升至2805万吨。此外,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等,都要求我们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倒逼我们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当今中国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事实上,全球能源短缺、粮食短缺、全球通胀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中国发展无法独善其身,必须坚持走高质量发展的路子,方有出路。此外,俄乌冲突对全球地缘政治以及全球经济的影响,超过了冷战结束以来的任何一场战争,俄乌战争的背后更多的是金融、货币以及世界格局的争端,这对全球分工和全球产业链的稳定构成了巨大挑战,引致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国若不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如何应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

量质统一

质和量是一对辩证统一的范畴。基于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和判断,我们要加快以量变的积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的质变

确保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稳定在合理区间。量变是质变的基础。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有经济增长量的积累。据测算,到2025年,中国将跨过中等收入上限,进入世界高收入国家的行列。有学者亦提出,2021年到2025年,中国的人均国民总收入将从2020年的1.13万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1.4万或者1.5万美元。若这五年按年均增长5%来计算,到2030年左右,中国GDP总量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根据测算结果,到2030年以不变价计算的GDP将达到160多万亿元,加上通货膨胀因素,以现价计算的GDP将达到180万亿元,折合美元约28万亿元。这意味着中国的人均GDP将再迈上一个新台阶,将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正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关键性指标。因此,我们需要确保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稳定在合理区间,充分发挥产业链和产业发展的供给作用。

以现代化经济体系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现代化经济体系,没有高质量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要害在创新,关键在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优化各类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协同高效、法制健全的治理体系,内外循环、安全可控的全面开放体系。继续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着力破除制约发展活力和动力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使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要发挥金融的“血液”作用,加快培育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体制改革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质变的重要保障。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优化市场体系,营造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营商环境。通过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以更好地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成都作为

成都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极核之一,国家中心城市,四川省省会,理应在助力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经济中心。成都2022年GDP将会跨越两万亿元,进入新时代,成都经济规模连续迈上两个万亿级台阶,成绩来之不易。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成都要按照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四川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部署,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全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推进智造引领建设制造强市,深入推进融合创新构建服务业新体系。要加快以“三个做优做强”提升城市整体功能,以产业“建圈强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四大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绿色低碳转型。要出真招实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切实为中小企业纾困解难,以一流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科技中心。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专章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一体部署,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成都作为科教大市、人才大市,拥有川大、电子科大等一批著名高校,具有十分雄厚的科技研发基础。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成都要聚焦“卡脖子”技术,争取在芯片制造、光刻机等核心技术领域,有所突破。要着力构筑高质量发展新的动力源,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加快形成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

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是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成都要强化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持续深化金融领域改革,不断提升金融机构集聚能力、金融资源配置能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快促进金融与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构建现代金融产业体系。成都要超前谋划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保险交易所、票据交易所等顶级金融机构,争取未来五年有所突破。要引导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规范发展,支持在风险可控前提下依法合规多渠道融资。

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最稳定变量。成都是传统的消费城市和生活城市,从“列备五都”的兴盛繁荣到“扬一益二”的富甲天下,再到如今的全国消费“第四城”,不仅辐射西部3.8亿人口,更拥有丝绸之路经济带广阔的市场腹地。成都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大力培育多元消费场景,积极创新优质消费供给,着力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吸引更多消费者逛在成都、吃在成都、购在成都,不断提升成都消费“买全球、卖全球”的运筹力和影响力。

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对外开放的“时”与“势”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国内大循环态势更加明显,对城市开放发展的思维理念、组织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成都目前已建成两大国际机场,这是国内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具备打造国际门户枢纽的坚实基础。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成都要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突出内畅外链、要素运筹,加快建设空港陆港大枢纽、构建开放合作大平台、拓展国际国内大市场,努力打造开放层次更高、制度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统筹发展和安全、党建、生态、民生等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和安全、生态、民生等工作统筹起来。成都作为超大型城市,发展任务与安全保障等都十分艰巨。要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不受安全威胁,确保城市运行稳定有序。要加快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安全韧性城市,以高效能治理保障高质量发展。要以夯实绿色本底为支撑打造宜居生活环境,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全面彰显“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初心使命,以高品质生活彰显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研究员)

--> 2023-01-11 1 1 成都日报 c109310.html 1 如何落实好高质量发展这个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