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1月11日

为现代化成都建设提供坚实经济支撑

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聚焦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全面加强系统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明确提出“九个有力有效、三个特别注重”,为做好今年全市经济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高标准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全方位实现争先进位,必须坚定信心和决心、保持紧迫和清醒、增强定力和韧劲,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为现代化成都建设提供坚实经济支撑。

研判“形”与“势”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前提要对成都的“形”与“势”作出科学分析和精准研判

国家战略叠加赋能。“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交汇叠加,特别是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列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省委要求成都加快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有利于我们争取更多国家支持、集聚更多高端要素。

多重重大政策加力。国家打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组合拳”,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构建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有力促进就业增收、消费回暖、稳定预期。尤其是党的二十大对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等作出系统部署,有利于我们在更高层次上推动强功能、提质量、促转型、扬优势。

城市位势能级提升。聚焦大力推动产业建圈强链,形成2个万亿级和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持续深化三个做优做强,统筹实施24个重点片区、880余个重大项目;聚焦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蓉国家级科研机构30余家、高等院校65所,国家级创新平台增至217个;聚焦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成为全国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城市,国际班列链接全球69座节点城市。

提升“质”与“量”

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努力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的高效统一

要聚焦“更高质量”强化科技创新。发挥国家实验室、西部(成都)科学城等创新策源作用,探索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增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能力,促进科技链、人才链、金融链和产业链“四链融合”,全面提升创新体系运行质量和整体效能。

要聚焦“更有效率”深化改革开放。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服务新发展格局为引领,发挥“两场两港”、领馆集中等优势,持续优化拓展对外开放通道、建强开放合作平台、提升外资外贸能级,增强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功能,在更大范围配置资源、拓展市场。

要聚焦“更加公平”推动共同富裕。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千方百计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加快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全面推进乡村“五大振兴”;着力构建多层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扶机制,确保共富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要聚焦“更可持续”加快绿色转型。锚定双碳目标不动摇,注重空间结构与交通结构协同优化、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互促转型,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率先探索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要特征的超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子。

要聚焦“更为安全”坚守底线红线。强化一失万无的底线思维、极限思维,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全力维护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深入推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加快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成都,牢牢守住城市发展底线红线。

重构“供”与“需”

把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升供给体系对市场需求的适配性

要着力提升供需平衡度。统筹总量与结构、体制与结构、效率与结构的关系,在淘汰落后产能、做好减量的同时优化存量、引导增量,积极破除制约结构调整的体制障碍,加大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要素投入,促进要素供给的结构性、制度性转换,全面提升经济发展整体效率。

要着力提升供需适应度。立足需求挖掘、需求洞察、需求管理,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取向,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淘汰低端落后产能,重构城市“生产—消费”“场景—服务”产业链条,形成以消费结构优化引领经济结构升级的良性循环发展机制。

要着力提升供需灵活度。全方位促进产业技术变革和协同创新,加快实现由技术到经济的融合演进、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的生成连接、资本与技术深度黏合、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相互作用,为新兴动能培育和传统动能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

要着力提升供需畅通度。持续强化要素链接、产能链接、市场链接、规则链接,加快破解生产主体和市场错配、生产与消费脱节、金融和实体失衡等难题,全力打造吸附全球要素资源的引力场,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赢得开放发展的战略主动。

把握“稳”与“进”

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推动形成稳定的发展导向、良好的社会预期和坚定的发展信心

城市功能要稳中求进。围绕“三个做优做强”,在24个重点片区精准导入教育、医疗、交通等重大功能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大力推进未来公园社区、39个TOD等项目建设,提高宜居宜业品质和人口产业吸附力。

项目建设要稳中求进。加大龙头企业、研发机构等项目招引落地,围绕“六个一批”高质量抓项目、抓高质量项目,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以进度全过程管控项目大提速、以硬考核推动项目快投运。

要素保障要稳中求进。加强土地、人才、资金等传统要素保障,高度重视能源要素保障,前瞻安排算力、数据、碳汇等新兴要素资源配置,着力构建涵盖股权、物权、碳汇、知识产权等全要素的一体化交易平台,提升要素资源配置效率。

产业发展要稳中求进。持续强化产业建圈强链,加快构建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产业基金、领军人才“5+N”产业生态体系,大力实施制造强市战略,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区域带动力和发展竞争力。

民生福祉要稳中求进。接续推进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多措并举增加住房有效供给,聚焦“一老一小”构建全龄友好社会,全面提升健康成都建设水平,深入推进幸福美好公园社区建设,不断增强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治理效能要稳中求进。以智慧蓉城建设为牵引提升城市科学治理、敏捷治理水平,以“微网实格”为载体赋能服务基层,健全“党建引领、双线融合”治理机制,为超大城市抵御风险挑战、永葆生机活力提供根本支撑。

统筹“道”与“术”

主动探求经济工作内在规律,更好应变局、开新局、出新绩

要注重因应施策。主动把握新阶段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国家经济宏观调控、发展外部环境变化等“关键变量”,加强对经济运行的前瞻研判、政策储备、预案调整,踩准踩实经济周期节奏,掌握好政策举措的时度效,努力在多重目标中把握动态平衡、在多重约束中实现最优发展。

要注重借势用力。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赋能,借势争取重大项目、聚合资源要素、吸引更多投资。用好用活96个国家级改革试点政策,切实把各类试点示范“牌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发展实际成果。统筹办好大运会等重大赛事和会展活动,更好地优服务、促经贸、兴产业。

要注重重点突破。着眼于抓重点、带全局、促落实,聚焦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谋划推动一批具有支撑性引领性的重大举措和具有原创性原动力的重大改革,全力推动成都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先行,实现落一子而满盘活。

要注重守正创新。注重总结和巩固有益经验,坚持以改革的办法、创新的举措破解发展难题,下决心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着力在公园城市建设、生态价值转化、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全面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要注重协同联动。进一步理顺跨区域、跨部门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引导各类资源要素跨行政区域有序流动和适度错位布局,形成政策有机衔接、工作协调会商、信息畅通共享、资源叠加互补的生动格局,使“拔河效应”变为“融合效应”。

(课题组成员:郑鉴洋、白飞、刘青松、唐松)

--> 2023-01-11 1 1 成都日报 c109312.html 1 为现代化成都建设提供坚实经济支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