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作出“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战略部署。在正在召开的省两会,1月11日,省委书记王晓晖参加所在的凉山代表团会议时指出,要围绕落实“五区共兴”部署要求,加快构建区域高水平协调发展新格局。
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极核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四川省省会城市,成都理应在助力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方面走在前列、作出示范。立足新起点,成都如何锚定目标同向发力,统筹联动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提质增效,推动党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在成都见行见效?本期锦观智库就此采访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廖祖君。
怎样合力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专家观点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承担着打造全国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引领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历史重任
紧紧围绕“一极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和七大任务,坚持以“巴蜀一家亲”“川渝一盘棋”为基本理念,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
锦观智库: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事关全局的战略性工程,党的二十大将其列为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川渝两地如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部署,协同共进、互利共赢,合力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廖祖君: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深刻把握党中央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大部署的战略考量,强调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四川现代化建设总牵引。这意味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承担着打造全国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引领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历史重任。正在召开的四川省两会上,全面提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依旧是热点话题。
一要加强川渝两地发展的统一谋划。紧紧围绕“一极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和七大任务,坚持以“巴蜀一家亲”“川渝一盘棋”为基本理念,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以新的合作空间开拓为有效载体,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先导条件,以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为内生动力,全面推进产业共兴、公共服务共享、开放共促、文旅共融、环境共治等,加强规划对接和项目建设,提升拓展区域合作平台,推进川渝两地发展项目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
二要强化川渝两地重点领域的合作。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背景下,要深化拓展川渝两地合作的重点领域。在空间结构优化方面,要做强成都和重庆主城区的极核和主引擎功能,以成都都市圈和重庆都市圈建设为抓手,提升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能级;在城市体系建设方面,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重要节点城市等不同能级城市的支撑功能,加快形成错位协同、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在产业体系建设方面,构建川渝大产业、细分工的产业协作格局;在平台建设方面,围绕协同推动开放通道、开放平台、开放环境等建设,提升国内外资源配置能力。
三要增强双城经济圈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加注重未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范围的区域发展,将交通畅联、产业协作、要素流动等作为双城经济圈辐射带动的重点领域,利用后发优势促进“圈外”区域跨越式发展。发挥地缘优势打造内联外畅交通体系,将推动区域互联互通作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首要任务;构建多元化模式的“中心—外围”产业协作带,进一步提高圈内圈外科技创新、产业链构造、内需市场拓展等经济联系密度;构建资源要素共享机制,破解土地要素结构性矛盾难题。
推动五区共兴如何统筹地区间发展差异?
专家观点
构建“一圈引领、两域联动、三心辐射、四轴串连、全域共融”的五区共兴新格局
健全精准有效的差别化支持机制,破除“市州县版图”的行政区划束缚
锦观智库: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作出了“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战略部署。1月11日,省委书记王晓晖参加所在的凉山代表团会议时指出,要围绕落实“五区共兴”部署要求,加快构建区域高水平协调发展新格局。如何考虑不同地区禀赋条件和发展基础差异,促进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共兴?
廖祖君:区域协调发展不是要消除绝对差距,而是强调各区域发挥所长、协同联动,从而实现四川全域高质量发展目标。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五大经济区应以此为契机加快落实“五区共兴”战略部署。
应构建“一圈引领、两域联动、三心辐射、四轴串连、全域共融”的五区共兴新格局。“一圈引领”是指以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为核心深化成都都市圈建设,进一步发挥成都都市圈在全省区域发展中的极核引领作用;“两域联动”是指加快推进双城经济圈圈内圈外两类区域的联动发展,坚持圈内发力和圈外融入并重;“三心辐射”是指在川北、川南和川东3个省域经济副中心城市中率先打造几个经济总量上5000亿元、人口过300万的Ⅰ型大城市;“四轴串连”是指建好成渝发展主轴、成德绵眉乐雅广西攀经济轴、成遂南达经济轴、攀乐宜泸沿江经济轴,提升四条轴线对成渝双城和五大经济区的串连作用;“全域共融”是指推动五大经济区由协同发展升级为共融式发展,最终构建五区共兴新格局。
建设一体布局、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优化全省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推进圈内圈外、城市之间的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配套、衔接和共建共享;全面发力“铁公水空”,构建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率先建成轨道上的成都都市圈,加强国家西部航空枢纽建设,推动长江上游航运枢纽建设,打造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能源安全保障体系,高水平打造“风光水储一体化”的世界级优质清洁能源基地;增强跨区域水资源调配能力,提升中心城市经济和人口承载水平。
打造地区融合、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五大经济区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引导制造业成链集群、智能高端发展,加快建成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培育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跨区域推进农业产业链融合。
推动形成跨区域协作、共建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建立跨区域、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创新政府跨区域公共服务投入机制;共享教育文化体育资源,建设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推动跨区域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公共事务协同治理,建立社会治安治理联动机制。
如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专家观点
成都都市圈已进入提质增效的重要阶段
构建“三圈一体”打造现代化都市圈,深入推进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
锦观智库:1月7日,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在资阳市召开,强调要锚定目标同向发力,统筹联动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提质增效。您认为成都如何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化都市圈,为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和治蜀兴川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廖祖君:省委对成都发展历来高度重视、寄予厚望,省委提出实施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建设成都都市圈等发展战略,前所未有拓展了成都发展空间。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极核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四川省省会,成都理应在助力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方面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当前,成都都市圈已进入提质增效的重要阶段。我们从经济规模看,2022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跨越两万亿台阶,占全省比重由2010年的34.2%上升到37%;从人口分布看,2021年成都常住人口达2119.2万人,占全省比重由2010年的17.5%提升到25.3%。从成都都市圈看,2021年成都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万亿元,占全省比重由2010年的44.7%上升为46.4%;常住人口达到2991.9万人,占全省比重由2010年的30.2%提高到35.7%……
与此同时,成都的经济和人口在成都都市圈中的占比也呈逐年提升趋势,城市功能由中心向外围纾解滞后,成德眉资同城化步伐需要加快。立足新起点,成都要贯彻落实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构建“三圈一体”打造现代化都市圈,深入推进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协同推进基础设施一张网、产业协作一盘棋、政策设计一体化,扎实推动党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在成都见行见效。
一要着力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加快建设市域铁路S3线、S5线、S11线和都市圈环线铁路,实施宝成铁路、市域铁路公交化运营改造,推动轨道交通“四网融合”;二要协同构建高能级产业生态圈,以共建“三带”为重点,推动先进制造业链式关联、梯度布局、集群发展,共筑现代服务业高地,推进成德眉资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三要加快构建公共服务均衡共享优质生活圈,强化社会保障服务对接、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社会治理联动协同、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全面增强人口综合承载服务功能;四要加快建设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共建天府大道科创走廊,完善人才联合引育支持政策,强化财税金融支持创新政策协同,共建共享创新资源、创新平台、创新服务,全面增强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功能。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陈仕印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