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1月18日

畅通“微循环”打通“大动脉”

上接01版

“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推动区域互联互通是首要任务,交通应当先行、做好支撑。”重庆市交通局党委书记、局长许仁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重庆将积极推进干线铁路规划建设,加快实现1小时成渝双核直连、3小时毗邻省会互通、6小时北上广深通达。今年重庆将加快推进成渝中线高铁、成渝高速公路扩容等标志性工程,提速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争取59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建成通车。

从都市圈内的交通“微循环”,到双圈联动发展“大动脉”。在重庆市规划展览馆,讲解员陈金凤每一次讲解起成渝两地的交通史都会激动不已,“1952年建成通车的成渝铁路,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独立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它的建设实现了成都和重庆的相互联系从规划走向现实,推动了西南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如今,成渝中线高铁的建设再一次将成渝两地协同发展推上新时代的舞台,继续引领社会的发展,相信未来的重庆市规划馆一定有它浓墨重彩的一笔。”她十分期待成渝中线高铁早日建成通车。

据悉,成渝中线高铁作为链接成渝双城的第4条铁路,距离两地最短且时速高达350公里,建成后将实现成渝之间常态化50分钟通勤时间。成渝中线高铁的建设不仅便利了沿线人民群众出行,还将助推重庆、成都“双核”内部产业布局向沿线大足、铜梁、乐至、安岳等地梯度转移,对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闻纵深】

构建大交通格局

推动一体化发展

区域发展,交通先行。构建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枢纽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主攻方向之一。在“共建轨道上的都市圈”上,重庆将加快推进渝西高铁,研究论证重庆渝北至广安铁路项目,规划建设广渝快速通道,开行铁路公交化列车、跨区域城际公交,形成到重庆中心城区“半小时通勤圈”。

随着陆路上的动作频频,成渝地区航空领域也迎来重要进展。2022年2月,中国民用航空局印发《关于加快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以成都、重庆国际航空枢纽功能建设为牵引,加快打造西部对外开放空中大通道。到2025年,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初具规模,成为支撑中国民航发展的第四极。成渝世界级机场群正加速形成。同时,重庆都市圈还将规划研究重庆新机场,加快建成广安机场,助力其融入成渝世界级机场群。

在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上,成都和重庆也在合作发力。2022年10月,2022年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首批城市名单公布,成都市联合重庆市以城市群申报,成为9个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群)之一,为建设综合交通枢纽集群按下了“快进键”。

【专家访谈】

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詹懿:

“五位一体”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体系

成渝两地交通一体化发展可以缩短成渝两地的时空距离,加速两地人员往来,降低两地商品和要素流动的物流成本和时间成本,加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产业、要素一体化进程。

建议成渝地区可从公路、铁路、航空、水运、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五个方面一体化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体系。其中,包括打造国际航空门户枢纽,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完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体系,共建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完善双城经济圈公路体系,形成互联互通的高速路网;建设长江上游航运枢纽,构建功能完善的航道网络和港口群;构建以5G网络为基础的高速共享信息网络。

【记者手记】

彩线串珠

成渝从“第一路”走向“第四极”

交通建设是加快发展的基础和先导。分布在重庆、成都两大都市圈区域内的大中小城市好比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珍珠。“觅得彩线串珍珠”,以交通为线,以城市为珠,成渝两个城市集群之间将得以实现有效“串联”,互联互通、快捷到达。

从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1952年的诞生,到如今时速350公里50分钟跑完全程的成渝中线高铁项目在建,国家对于成渝地区的交通建设所倾注的心血从来就不“吝啬”。历经70余载风雨,成渝间海陆空立体交通网“四通八达”,成渝两大城市集群之间的交通大发展实现了从“微循环”到“大动脉”的全面互联畅达。

从新中国第一条铁路到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第四极”,双核联动下的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无论是贯穿欧亚,还是通江达海,抑或是翱翔蓝天,立足西部、联通全球的举足轻重的交通“第四极”,崛起之势已不可阻挡。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黄欢 严斌 陈泳 谢夏冬

--> 2023-01-18 黄欢 严斌 陈泳 谢夏冬 1 1 成都日报 c109589.html 1 畅通“微循环”打通“大动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