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攻坚之年,也是新时代新征程成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之年,做好全年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市委强调,做好今年经济工作,关键是把该谋的大事谋在前、把该做的工作做到位,重点要聚焦“九个有力有效、三个特别注重”。
作为“共话新征程”系列的最后一篇,也是锦观智库栏目在新春前推出的最后一期,全球“五大行”之一的第一太平戴维斯华西区董事长胡裕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今年成都如何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办好既定大事要事分享了他的观点,并提出了具体建议。
GDP总量超过两万亿
经济结构优化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锦观智库:在“九个有力有效”中排在首位的是“扩大内需要有力有效”,作为长期关注这一领域并在成都深耕近20年的专业人士,您认为今年扩大内需为什么会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
胡裕华:扩大内需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我认为今年成都在部署经济工作时将扩大内需提升到如此重要的地位,其中三方面因素不可忽视:
首先是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成都跻身成为了国内第七个GDP总量超过两万亿元的城市。我们知道,当经济总量迈上一个较高台阶后,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与结构优化的重要性逐步提升。去年整个消费市场受到疫情冲击,特别是聚集性、接触性消费受限,居民消费意愿也在下降,不敢消费、不便消费问题比较突出,成都消费品市场活跃度也明显受到影响。如果不能解决好消费增长乏力的问题,就会影响经济平稳复苏的速度,所以进一步扩大消费、扩大内需是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与韧性的必然选择。二是多样化消费包括文化旅游消费和高科技产品消费等需求的增长,可以充分带动资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三是扩大消费需求将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增加居民收入,进一步拉动内需上涨,促成一个良性循环。
围绕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做强核心功能
市场数据表明成都底气足
锦观智库:这是从必要性上进行的分析,那么从最新市场数据看,您认为成都今年有力有效扩大内需具备哪些条件?又有哪些不足,应该如何进一步提升呢?
胡裕华:成都自古以来就是消费重镇,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会首次提出了将围绕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做强核心功能,我觉得其底气是很足的。基本面上,作为超大城市,成都市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消费市场辐射中西部地区数亿人口,购买力、影响力都得到了充分证明且仍具有极大潜力。从最新的数据看,尽管受到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但去年成都零售市场依然表现抢眼,上半年,国内第三家LV之家、Gucci、Dior等众多奢侈品品牌加快在春熙路区域布局双店,下半年,坐落于交子公园商圈的招商大魔方和成都SKP先后亮相,SKP更是不负众望地引入逾1300个国际一线品牌,极大地丰富了成都高端零售品牌的种类。在市场相对低迷的2022年,如此强大的零售品牌阵容在一个新项目的集中亮相,反映出一线品牌对成都消费市场的长期信心和对市场标杆项目的持续看好。同时,成都SKP向市场进一步展现了公园场景和商业空间融合的无限可能。预计随着2023年麓坊中心B馆、天府美食岛二期、麓湖水镇商业等项目陆续亮相市场,有望继续为市场呈现公园场景下的高品质商业空间,为市民提供沉浸式的公园商业消费体验,助推公园场景下的成都商业发展迈向全新阶段。
至于提升的建议,我认为扩大内需绝不是单方面的刺激需求,也应该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供给和需求“两手抓”最大限度地引导、创造和诱发需求。当前,成都的大众消费市场早已呈现出“消费升级”的趋势,居民消费需求已经逐渐从注重功能转向追求质量、从生存型消费转向享受型消费、从商品型消费扩展至商品与服务型消费并重,供给侧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消费潜力释放和消费升级的主要矛盾。为此,我认为政策端可以通过进一步放开服务消费领域的准入,通过市场化竞争促进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多样化,积极发展服务型消费,满足大众消费升级需求。同时,建议立足于成都现有的产业格局和产业优势,鼓励龙头企业在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环节通力协作,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尖端科技作为突破口,积极推动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智造品牌。
可借鉴珠三角地区经验
以产业地域特色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锦观智库:把握关键、统筹发力。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会指出,要特别注重在融入大局中找定位、作贡献,更加善于从“国之大者”“省之大计”上认识问题、推动工作,特别注重提振信心、激活主体,加快优化提升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特别注重源头治理、统筹联动,加快推动城市绿色转型,不断提升城市整体能级和现代化水平。对此您如何理解?能否结合国际、国内的先进经验,对做好“三个特别注重”给出一些具体建议呢?
胡裕华:“三个特别注重”首先是要特别注重在融入大局中找定位、作贡献,更加善于从“国之大者”“省之大计”上认识问题、推动工作。对此,成都市委、市政府明确了要着眼担好国家中心城市、成渝极核城市、四川省会城市使命责任,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势中推进、在大事上作为,并做出一系列安排部署。我理解,这需要成都不仅要做好自己,也要进一步处理好与周边城市的竞合关系,建议可以借鉴珠三角地区经验,缓解周边城市产业结构的同质化问题,加强各城市间的经济互补,以产业地域特色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体来看,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珠三角地区通过外资引进与内部民营经济发展实现了珠江两岸地区初步产业特色化。随后适应产业升级需求,珠三角地区又逐步通过专业市场、会展经济、 产业研支持等手段建立了完善互补的区域产业特色体系,形成了以香港和深圳的金融业,深圳和广州的信息技术产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以广州、佛山等地为代表的汽车产业,以深圳、东莞、广州的机械制造业为代表的重工业产业集群;以佛山的建材业,珠海的家电业,佛山、中山、东莞的纺织业为代表的轻工业产业集群,极大强化了珠三角地区在我国的产业竞争力。
第二个特别注重是要特别注重提振信心、激活主体,加快优化提升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疫情以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内顾化、分散化,逆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成都需要加速构建和完善开放型现代化产业链,加快推进产业建圈强链,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保障。同时,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门户枢纽,建议重点着眼于两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是强化全球供应链枢纽城市功能,依托双机场和国际铁路港,畅通开放大通道,建设“立足西部、辐射全国、影响全球”的物流枢纽城市,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提升成渝地区在世界贸易市场的影响力;二是强化亚欧开放前沿地功能,依托“一带一路”,做强做大开放平台,加强与沿线重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进一步提升连接国内外的窗口和平台作用,为稳外贸稳外资做出更大努力。
第三个特别注重是要特别注重源头治理、统筹联动,加快推动城市绿色转型,不断提升城市整体能级和现代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减排行动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尽管任务极其艰巨,我们将驰而不息,为全球绿色转型作出贡献。中国减排行动也将带动规模庞大的投资,创造巨大市场机遇和合作空间。
我们看到,从公园城市“首提地”到“示范区”,成都探索超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已经取得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建议在之后的实践中,可以借鉴日本及英国在产业低碳化发展上的做法,构建“制度+技术+运营”多领域配合的“双碳”经济体系。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尹婷婷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