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历史文化底蕴十分丰厚,历史文脉传承悠久。从1月21日(大年三十)起,本报推出《蒋蓝说成都》栏目,由著名文化学者、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成都日报社编辑蒋蓝,带你穿行于一街一巷,探寻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感受一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成都味,幸福年。临近春节,大年三十至正月初四,《蒋蓝说成都》将首先推出“新春特辑”(共5期),从腊八到春节,带领着观众走进成都民间年俗中,过一个传统“成都年”。
春节将至,腊月二十三、二十四,老成都人都在忙碌些什么?《蒋蓝说成都》“新春特辑”首期节目,蒋蓝为观众讲述的是成都人过年“三部曲”中的第一曲——腊八的故事,说一说关于祭灶神、打阳尘的那些事儿。
大体而言,成都人要过三个年。老成都在“年三十”到来之前,有许多自己的习俗。先看看“过小年”,这就是特指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祭灶神”和“扫年”。
在崇州、龙泉驿、双流以及华阳、中和镇等不少地方,这些习惯保持至今。灶王爷又称灶君,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民间传说灶神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因贫困而死。玉皇大帝哀怜他,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派到人间作督善之神,负责管理灶火。“灶神”可以辨善恶,是检察官。“送灶神”就是把旧年贴在墙上的灶神神像取下来焚化,表示灶神已“上天言好事”去了。“送灶神”前要准备好祭品,用松柏、冬青等树枝扎成“送灶柴”,购买纸马以备灶神“上天”时骑。到除夕前还要“迎灶神”,把新的灶神神像贴在墙上。
送完灶神,接着在腊月二十四干什么?就是打阳尘。也称“除尘”“扫年”“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打阳尘”要用两套行头。一套是长扫把。从山里砍一根新竹,截为竹竿,剔下竹枝丫,捆扎成特长竹扫把,用来扫除较高处的“阳尘”。从屋梁、椦皮、檩子、瓦面到楼板、楼枕、屋柱、板壁的积尘、蛛网之类,一律扫除干净。在成都,“扫年”是小孩也会参与进来的一项年俗。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泽登旺姆 实习记者 王茹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