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四大服务联动 多渠道打通“最后一公里”
营商环境没有最优,只有更优。政策落地落实怎么样?企业感受怎么样?企业的期盼和希望是什么?面对这些问题,成都创新集成了让企业少跑路的“天府蓉易办”、让企业多受益的“政策蓉易享”、让企业少烦恼的“12345助企热线”以及线下和企业多沟通的“蓉易见”四大服务方式,更好地服务企业,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做优做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在原有企业服务热线、服务企业信箱的基础上,成都12345热线平台组建了企业诉求服务专班,疏通企业运行发展中的堵点、痛点,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确保企业诉求“件件有着落”,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位于龙泉驿区的四川中环创联科技公司因故无法发货,面临着高额违约赔偿,总经理刘洪升拨打了12345热线。随即,企业服务专班联动市、区、街道,很快解决了该企业的燃眉之急。
“我们项目近600人,现在缺少生活物资,需要帮助。”在2022年闭环管理期间,天津路东段天府合印项目部负责人张勇拨通了12345热线,“不到一个小时,他们就来现场给我们解决了问题,没想到这通电话这么管用。”
去年9月21日,川航物流相关负责人徐仁际随手登录依托12345构建的政务服务“蓉易办”线上平台,看到了《成都市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政策推送。提交材料后,很快就得到了近300万元的项目申领补贴……
线下,12345确保企业诉求“件件有着落”。线上,“企业找政策”转变为“政策找企业”,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据统计,2022年,“蓉易享”平台汇聚360万余家企业基本数据,形成企业标签222项,累计发布各类惠企政策1000余件,上线可申报政策事项349条,超过4500家企业通过平台进行事项申报,涉及资金约7亿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12345热线共接到企业诉求1万余件,解决率96.21%,满意率96.14%。
营商环境建设“优”无止境。下一步,成都将集成蓉易办、蓉易享、12345助企热线和蓉易见“四位一体”服务方式,通过精准服务、主动服务、靠前服务,全力解决企业诉求,进一步提升企业获得感。
数据彰显活力 成都2022年新增市场主体29.6万户
急企业之所急、解企业之所困,成都主动担任“服务员”“护航员”。
2022年以来,成都想方设法提振市场信心,一系列精准有效、可感可及的为民惠企服务与政策落地见效:4月出台了“助企30条”,分层分业帮扶企业减负担、渡难关;6月出台了“稳增长40条”,着力推动企业拓市场、保订单、稳经营,促进经济加快恢复;9月发布“纾困10条”,进一步加大助企惠企力度……
春江水暖鸭先知,成都营商环境到底好不好,市场主体最有发言权。位于都江堰市的四川华都核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去年,税务部门将优惠政策送上了门,公司享受高新技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所得税优惠954万元,缓缴制造业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费共计859万元。扣除、缓缴的税款,被企业投向产品研发和新设备采购,成效喜人——1至11月,公司销售收入同比增长74%之多。
对于成都的营商环境,BBD高级副总裁、数联产服CEO王圣深有感触,“我们是一家从成都高新区成长起来的企业,在融资、人才引进这些关键环节都得到了高新区的政策红利加持。”寥寥一句话,背后作为支撑的,是政府的万千努力。统计数据显示,高新区通过基金合作和项目招引,2022年实现区内企业直接融资超过1000亿元,累计培育上市企业59家。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陈宪认为,“成都营商环境包容性极强,市场主体可以明确向政府提出诉求,反之政府也能尽全力帮助解决,以此形成了成都政企和谐互促的营商优化画面。”
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和政策生态孕育着全新机遇,让各类市场主体放心投资、安心创业、顺心发展。面对去年疫情冲击、高温限电等多重考验,成都市仍然新增市场主体29.6万户,总量达344万户,位居全国第二,GDP历史性跨越2万亿台阶……这组实实在在的数据,既充分彰显成都作为超大城市的韧性和活力,也是市场主体用行动投票的生动诠释。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蔡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