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田红举了一个例子。机动车污染除了颗粒物污染,还有肉眼很难发现的污染。比如,尾气在不同的温度、光照条件下,会形成二次污染。“为此,项目将建设目前亚洲最大的机动车光化学烟雾箱,可模拟排放污染物在实际大气中化学演化的全过程,为区域和城市大气污染精细化防治提供重要理论基础和科学解决方案。”田红说,这是与北京大学张远航院士团队共建院士工作站的一项重点合作内容,将面向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开放共享,打造“政产学研用投”大气环境基础研究全链条创新平台。
六中心一平台
覆盖全车类污染物排放检测
“为了抢工期、抓进度,最多的时候我们有900多名工人在工地上同时作业,大家都很有干劲儿。”据成都机动车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工程项目管理部负责人蔡伟介绍,该项目将建设“六中心一平台”,分别为机动车排放认证中心、机动车排放测试中心、检测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模拟研究与模型研发中心、数据中心、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产业孵化中心及机动车污染控制方面的学术与合作交流平台,形成覆盖全车类污染物排放的检测和实验能力,满足我国移动源监管、标准制定、技术研发等需求。
对机动车污染进行源头管控,有利于天更蓝水更绿,还将推动国内汽车产业聚集和迭代升级。田红介绍,不同的排放标准对应了不同的排放技术路线,每一次排放标准升级,都迫使车企对发动机进行技术提升,以满足更严格的污染物排放限值要求。
据了解,该基地为国家机动车环保法规、政策、标准的制定提供核心技术支撑,是检验检测、标准研制、技术共享、成果转化四位一体的高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将引领全国整车和发动机生产企业生产技术升级。该项目将发挥平台资源汇集优势,吸引国内乃至全球汽车厂商、研发部门、行业高端人才聚集成都,引领成都汽车产业高端高质发展。此外,还将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相关政策法规研究与指导等服务,促进成都市乃至西部地区相关技术成果转化。
据悉,该项目一期预计今年全面竣工,年内形成检测能力,力争2024年取得检验检测认证资质。项目二期计划侧重于新能源方向,正在紧锣密鼓地规划中。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刘依林
摄影 熊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