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2月01日

如何夯实实体经济基本盘

郭威 王达

党的二十大报告,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学谋划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提出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描绘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实体经济的重要论述,意味着在未来实体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体经济是着力点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必须要把握住实体经济这个着力点,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的增长目标已由追求数量扩张和速度增长转变为追求质量提高和结构合理,因此,高质量发展应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需求变化引领供给体系和结构的变化,实体经济就需要不断提高生产力、创新力、竞争力来满足新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就能推动建设现代化的产业体系。

我国经济的增长方式已由粗放型发展转变为集约型发展,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符合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和要求,实现技术进步、生产现代化,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我国经济的增长动力已由主要依靠要素驱动转变为主要依靠创新驱动,产业基础能力要不断提升,传统产业必须不断优化升级,新兴产业要增强竞争力,建立起优质高效创新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关实体经济的重要论述为我国未来的产业发展工作指明了重点,明确了方向。只有实体经济得到了充分、持续、高水平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维护社会长期稳定。我们必须不断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才能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 国民经济的命脉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目前我国工业拥有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制造业规模居全球首位,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世界第一,是世界上工业体系最为健全的国家。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之后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2021年,我国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6%,拉动经济增长3.1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1%,2022年,我国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4%,是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支撑力量。实体经济也是一座城市的安身立命之本,产业竞争力是一座城市软硬实力的综合体现。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对确保居民就业,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体经济发展中,制造业是重中之重。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可以通过资本积累来促进经济实现增长,为了扩大产能、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竞争力就必须不断投入资本,客观上实现了从劳动要素密集到资本要素密集再到知识要素密集的转变,这个过程中可以获得更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可以实现更大规模的生产,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从业者的收入,提高城市的发展质量。同时,完备的制造业体系是经济循环畅通无阻的重要保证,需求端的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处于供给端的制造业必须要能够适应日新月异的变化,确保与需求端匹配,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经济循环,确保经济安全。并且只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产品的保障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才能确保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赢得竞争主动。

当前,超大城市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既有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老问题,也有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挑战。从老问题来看,如高端核心技术的对外依赖程度较高,我国当前的制造业大部分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以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占比较小。产品附加值不高,由于关键技术相对缺乏,导致产品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很多企业靠降低价格抢夺市场空间,导致制造业整体的利润水平较低。大部分先进制造业企业规模比较小,很多企业如果可以提高企业规模,不仅会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规模经济节约生产成本,还可以提高在整个市场中的地位,提高企业竞争力。

从新挑战来看,在我国持续深化实施“双碳”战略背景下,传统制造业面临日益增加的低碳转型升级压力,以往的生产经营行为已经难以满足环保标准。近年来,制造业销售渠道也受到互联网电商的冲击,传统的线下渠道销售量下滑严重,线上销售渠道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还是很陌生的领域,必须要重新构建销售渠道,如何实现与互联网经济的顺利接轨是制造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省市第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占比越来越高,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下降,另外,还存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不紧密、现代服务业发展因先进制造业发展不足而缺乏后劲等问题。

超大城市要大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就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着力提升制造业竞争力,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促进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先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实现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

推动产业建圈强链 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都作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极核城市,在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成都在聚焦产业建圈强链,在优化功能承载区布局、内培外引链主企业、建立紧密创新联合体、发挥产业基金撬动、引育专精特新企业等方面已经探索了很多好的做法和经验。但是就更长远的发展来看,仍然存在科技成果转化通道还不够顺畅、产业发展生态有待优化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通过强化“三力”,把稳产业建圈强链的大方向。第一是强化国家政策的落实力,争取更多创新平台在成都落地见效。近期国家部委着眼落实创新驱动发展、制造强国等重大战略,密集出台培育重点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等政策措施,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成都要聚焦产业建圈强链,进一步加大资金、项目、政策等争取力度,聚焦落地布局,聚焦主导产业加快建设;第二是强化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的应变力,精准施策再着力有成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主动适应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规律,大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三是强化营商环境的服务力。营商环境直接决定现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新进企业的层次与品类、集聚要素的规模和质量,进而影响城市的产业显示度与竞争力。

通过五个“聚焦”,稳步推进产业建圈强链。一要聚焦“强主体”,引优育强,促进产业夯基固本。增强链主企业竞争力和带动力,做优做强新兴高技术企业,加大上市公司培育力度,实施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计划,支持中小微企业以创新合作、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与链主企业深度融合;二要聚焦“强创新”,坚持协同联动提升创新质效,坚持市场导向破解转化难题;三要聚焦“强空间”,节约集约推动产业精明增长。加大低效闲置用地盘活力度,深化土地供给方式改革;四要聚焦“强人才”,建立人才供需匹配机制,建立政企联动引才机制,完善人才服务机制;五要聚焦“强配套”,完善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建设,提升线上线下供需对接效率,要加快引育一批要素配置力强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商。

通过六个“持续”,巩固产业建圈强链。一要持续优化精准可及的政策供给机制。各个重点产业要根据不同产业的特点,具体化地制定政策,提升政策的精准度;二要持续优化项目全周期管理服务机制;三要持续优化条块结合的统筹协调机制;四要持续优化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创新平台集聚、创新政策集成;五要持续优化目标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六要持续优化政企畅通的企业服务机制。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

--> 2023-02-01 1 1 成都日报 c110110.html 1 如何夯实实体经济基本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