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结束了,我要到山里去。”张林姝在个人社交媒体上这样说。她是一名大四学生,身边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喜欢去山里徒步、露营。同时她还感慨:“和家人吃完年夜饭,接下来几天就很无聊,每天可以睡到自然醒,吃喝都是现成的,担心自己又长胖了,不想耍手机也不想出去,有密集恐惧症……”
山里的生活多么令人向往:冬日里,如果不想带上厚厚的睡袋,就走到哪歇到哪,在民宿或农家借宿一晚,在寂静的山野里,大家围坐在篝火边,吃吃烤腊肉烘山芋……这正是他们想要的生活。
眼下都市人对健康的定义已经超越了身体,还涵盖了心理情感、精神健康,以往我们优先关注公共健康和安全,但往后则不得不重新关注自己——“山系生活”因此在国内兴起,它并非是完全回归自然,而是城市里的人通过亲近山野,疗愈并充盈内心的精神世界。
山系生活的文化探源
“山系”的概念源起欧美人征服荒野、探索自然的生活方式,后来传入日本,经逐步演绎形成了反思生活、投入户外、注重品质的风格,近年随着影视文化作品传入中国并本土化,形成了今天为大众所知的“山系生活”(Urban Outdoor)的雏形。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a,1304年-1374年)用他的体验告诉世人:去高处,跟最纯粹的自己对话。他是历史上第一位登山家,1336年他登上了普罗旺斯的文图克斯山,将阿尔卑斯山的雪峰、罗纳河的碧波、马赛海滨的白帆尽收眼底,此次登山被看作是欧洲人首次纯粹为了欣赏风景而登山。1786年,法国人杰克·巴尔马和米歇尔·帕卡首次登上勃朗峰,从而引爆了阿尔卑斯登山运动。
一百多年前,《野外探险》和《阿迪达郎克山脉的露营生活》这两本书成为了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山地露营指南,作者向城市里的人展示了山野里的生活是多么诱人。
在更早的时候,中国古人的山居生活,或许才是山系生活的“原型”。东汉后期隐逸风尚的流行,促使后来的文人纷纷选择“山居”生活——茂林修竹,潺潺流水,飞禽翔集,幽雅的环境表现出“结庐在人境”的一种别致的生活情趣。自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再到后来,这种融自然性、人文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山居”生活,不仅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而且深刻影响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理念: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审美化艺术化。
这样的生活意趣,见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谢灵运的“山居良有异乎市廛”、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杜牧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诗句都是山居生活的生动写照,读来令人悠然神往。
把眼光拉回到我们身边,成都西部的龙门山脉和东部的龙泉山脉自古就是川西著名游览胜地。杜甫的“雪岭界天白,锦城曛日黄”、温庭筠的“蜀山攒黛留晴雪,簝笋蕨芽萦九折”,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野趣的向往。
人类对于山的感情复杂而充满层次,夹杂了敬畏、迷思、向往和赞叹。从最开始的山居、攀登,到后来的滑雪、溯溪,再到这几年兴起的露营以及攀岩、野钓、越野跑……所有与山野相关的活动,都可以被认为是“山系生活”。
近几年,“跑山”也开始在年轻人中流行:邀上好友,用摩托车、汽车,甚至自行车、滑板,去山中体验速度和弯道,体验风和自由,来一次个性与身份的突破。以前的人们支起帐篷、搭起草庐木屋,只为遮挡风雨席地取暖,求生于荒野之中;如今的人们在山间择地扎营,更是为了融入自然,让自然的天性得以释放。一日晴空、一片草地、一顶帐篷、一壶咖啡、三五好友,便可在深山密林中亲手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乌托邦。
山系生活,一场简单的治愈
“山不向我走来,我便向它走去”,热衷于享受这种生活的青年,也被众人亲切地称为“山系青年”。
都市的节奏太快了,物质的裹挟让品质逐渐失去,“山系青年”们拒绝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游览,选择回归山野,让一切慢下来,在山风水影中与自然对话,与自己对话,享受去繁从简返璞归真的乐趣。
从去年开始,夜爬龙泉山去追逐城市第一缕阳光,在成都年轻人的“社交圈”中成为时尚。这其中,也包括很多摄影爱好者,他们越过山丘,爬上观景台,用镜头清晰地记录了成都“一山连两翼”的地理格局,在日出与云海之间,看到在巨大的成都平原上,这个拥有两千万人口的城市在黎明中醒来。
“看到成都的建筑一天天长高,城市发展的轮廓清晰可见;还可以拍到云海,透过云雾看脚下,简直是人间仙境。”摄影发烧友郑旭东说,“身居超大城市,能看见7000米级的雪山,这太罕见了,但最近几年我在这里拍到的雪山次数越来越多。”平时的他,或住在农家小院里,或在林间漫步,享受山民一样的生活,“这里离市区近,偷个懒也能过上和城市里不一样的生活。”
很多“山系青年”的装备也许就是从一把折叠椅开始,开车路过一处风景宜人之地,甚至不需要搭帐篷和天幕,预备一点现成的点心,就可以开启几小时的“轻露营”。还有一种更硬核的玩法,只需要背上一个登山包,带上维持“山中活着”的必需品,就能够把自己融入向往的风景里。
这是一种“高阶”的山系生活,背包客可以利用自己的野外知识和技能,进行质朴而简单的山野生活。他们的背包里可能只有几样东西——简易帐篷或睡袋、防风火机、导航仪、地图、刀具、急救包、安全绳、金属小锅和水壶、照明灯、保证体能的简单食品。但这样的野外生存,必须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在国家有关部门允许的区域内去活动。当然,也有追求完美的“极奢派”,他们的旅途像极了一个搬家现场:大型的帐篷和天幕、床垫、厕所和淋浴设备、折叠桌椅、露营灯、烧烤炉、厨具餐具、手冲咖啡套装……
以家庭为单位的“山系生活”,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也参与到山系生活中。迪卡侬的户外用品专卖区,常常有带着孩子来添置装备的家长,“一开始进山就是为了好玩,后来让他们参加一些像登山、攀岩一样的户外项目,一方面锻炼孩子的身体和坚韧性,一方面让他们能远离电子产品,多去亲近自然。”
不进山,也能玩“山系”
在很多“山系玩家”看来,可能有人会追求一些外在的形式,但其内涵绝不仅仅只体现在形式上,“山系生活”所要传达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做事方法,才更应该是山系玩家追求的点。
知名市场研究机构ipsos的数据发现,现在76%的全球公民认为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重要。除了城市里心流手工、制作陶瓷、艺术疗愈、手碟音乐会等让精神休憩的活动,成为职场主力军的“90后”“00后”为了重建心理秩序,越来越喜欢随时开启一段短途旅行,去灵活处理自己的工作。很多研究都在讨论幸福感、生产力、办公室未来的关系,其中山系生活被认为有着广泛的外延。
它涵盖了多维度的文化,包括美学、美食、手工、音乐、自然探索等,是多元化文化汇聚的一种表现方式。拥挤而宝贵的城市空间中,越来越多的“绿色”将不再以大型公园的形式出现,而是变成了更多具有创造性的微型丛林。一些城市将停车位变成“临时公园”、在街道上让长椅变绿色景点、在垃圾箱上种满树木和植被,这些惊喜的“微型丛林”,让人们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遇到大自然,也形成一种逗留和欣赏大自然的新方式。社区公共空间将出现越来越多小型“绿野场所”,人们将在里面野餐、运动、娱乐。
它们让冰冷的空间恢复活力,城市的可持续性、包容性、宜居性,也在其中渐渐落地。曾经小众的户外运动,在朋友圈成为了潮流。博主、主播们在社交媒体所描述和展现的山系生活方式让更多的人为此着迷。大家都想去体验,至少拍出同款照片和高流量的短视频。
就算不能进山,还不能穿得山系一点吗?早些年,国外流行硬朗粗犷的户外穿戴风格,后来的设计师们受其影响,在功能性的基础上创造出更时尚别致的Urban Outdoor(户外都市风)风格,是如今“山系穿搭”的开始。
这种风格用户外、工装、军装等元素来诠释,工装外套与马甲、衬衫搭配,优先使用卡其色、绿色、蓝色,配上灯芯绒材质的渔夫帽和迷彩双肩包,这种复古、前卫、融合未来主义的迷幻混合风格,正日渐成为时尚。
穿上“山系穿搭”的城市青年不囿于山野,他们走出山野就可以直接进入咖啡馆,山野装备和山系穿搭,连同其所代表的生活态度与追求一起成为个性化的标签,更像是释放出一种生活态度的信号,成为一种身份认同。
山系生活不仅是治愈当代青年“城市病”的一剂良药,更是感受自然、亲近自然的一缕清风。在这一圈子里,广为推崇的一个概念叫作“无痕山林”,提倡与自然和谐共处。另一方面,奢侈风日渐式微——崇尚简约的山系风格,代表着人们在拥抱更加真实落地的生活,他们不再炫耀,而是选择精准消费。
山系业态雏形已现
随着Urban Outdoor概念的风靡,中国的户外生活集合店品牌以自己的方式阐述对山系文化的理解,从帐篷、户外炊具、收纳器物、生活配饰、咖啡等多个层面的产品体系,到露营派对、展览市集等户外大型活动,在价格上相对国外高端品牌更显“亲民”。
去年上半年,我国露营天幕、便携桌椅床、滑雪装备的销售额各增长331.8%、123.1%和72.7%。在成都,迪卡侬去年在帐篷、露营家具品类的销售额表现也尤为突出。
随着旅行者对于住宿需求的日益多元,在那些人迹罕至的荒野、山林、乡野、悬崖等隐匿之处,一些极具设计理念的特色野奢酒店和民宿,正悄悄拔地而起。刚过去的这个春节,成都主城区周边的休闲民宿常常是一房难求,尤其在山地资源丰富的大邑、都江堰、彭州、龙泉驿、邛崃、崇州,依山而建的精品民宿、微民宿,通过各式的特色服务吸引着不同消费层次的市民,在这里尝鲜、品茶、游山、泡“汤”。帐篷营地、房车营地也为山地旅游提供了多种住宿的可能。索道、观光车等山地交通设施,背靠山地资源的康养度假区、游乐场、主题公园无疑也是后疫情时代各地旅游业投资的热点。
去年,中国(成都)生活体育大会在成都召开,首次定义“生活体育”这一全新理念,而成都也多了一个新头衔——中国生活体育典型城市。《成都市“十四五”世界赛事名城建设规划》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户外运动产业,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龙门山片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等户外运动资源,打造户外运动赛事集聚区。
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张志坚认为,成都既有山地户外资源优势,又有人口优势,以此推动自然资源向户外运动开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去年承办了中国·成都首届中国家庭户外挑战赛的邛崃,因为当地高山、峡谷、溪流等丰富的山地户外资源,为赛事活动提供了多样化的场景;连同川西竹海攀岩、天台山流光飞萤等户外运动产品,让这里成为成都近郊重要户外运动目的地之一。
将体育变成一种生活方式,是体育产业发展最大的成长空间。在成都的彭州市,已开工建设的葛仙山山地运动乡村振兴项目,将构建成渝都市群首个融合自然生态、乡村体验、研学教育、户外运动、国际赛事、山地度假、康养旅游的国际品牌示范项目。从“空间建造”到“场景营造”,成都正努力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搭建起价值转化的桥梁。
据市场咨询机构英敏特预测,“自我探寻”将成为2023年全球消费者趋势,而在线酒店预订机构“缤客”则认为,2023年大家期待着更有新锐创意的旅行,能够另辟蹊径探索未知;期待返璞归真的旅行,能够找回简单的快乐……
虽然山系业态在国内尚未完全成形,但我们身边的那些背包客们已趁着春天临近的脚步,急切盼望着奔赴山野了。
记者手记
陈太白是一名数字媒体艺术家。在他以往的艺术创作中,有很多都源自他对山系生活的理解。黑白色调之下,他使用 CG 手段创造主观视角,让自然万物与人类创作的短暂同步,凝结于一瞬之间静静诉说着人与自然平等和谐。仅仅几张照片,就能在社交媒体引发较高的话题性。山系时尚已经成为户外生活潮流主流化后的自然副产品。对于国内的年轻消费者来说,山系生活被当作是凸显自我形象的活动,并借此进行社交。国内户外媒体 Mounster 的创始人陈炫宇说,“许多人越来越喜欢这种文化,也开始探索自己的山系生活方式品牌。”
与此同时,山系美学已渗透到娱乐内容中,《追星星的人》和《春日酱》这样的电视真人秀节目,记录了明星们在国内乡郊露营和旅行的经历,颇受年轻世代的欢迎。越来越多的奢侈品牌也通过开设以自然为主题的快闪店来拥抱户外热潮。在上海,已经有餐厅将户外美学与美食融合在一起。“檐外”就是这样一家店,面积不大但足够治愈,厨房也是全开放。顾客对它的描述是,“身在城,心在野”。大家挤在一起坐的是软帆布椅子,餐具是Snow Peak,还有一道菜叫“露营前奏”。
还有一些建筑设计师,从山系文化中获取灵感,根据当地自然气候的建造法则,在设计过程中不局限于传统建筑的外观、体量与尺度,重新组织建筑与庭院的关系,讲究元素或是材料排列为全新组合,并根据空间新定义考虑其使用需求,采用灵活的现代手法来丰富建筑与空间层次。比如黄山下的一些高档民宿,取法徽派建筑,融入对山系生活的意念,以轻奢自然的方式,再现山居理想。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黄一可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