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2月02日

新年愈新 年俗不俗

波光粼粼的锦江上船只星星点点,年味十足。

记者:又是一年新春,你回家过年了吗?你过年是怎样安排的呢?虽然我们总感觉,现在的新年没有记忆中的新年有“年味儿”了,但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意义没有变。作为人类学的研究者,你能不能说说你的观察和感受呢?

郭建勋: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春节依然是中国岁时节日中影响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深的传统节日,没有之一。从时间上看,传统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腊祭、或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到正月十五。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初一到十五,每天都有说法,例如我小时候就记得的“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豆、十麦”。初五、初七、初九、十五也有年俗的节点和转换意义。从地域上看,汉族和绝大部分少数民族会过春节,有华人的地方,也会有春节习俗,称得上普天同庆了。进入腊月后,国人就会不自觉地转换到农历来记日,规划工作。

今年农历正月初一,从公历的角度而言,比去年早了10天左右。单位放假时间也较晚,因此我没有像往年一样,先回老家看望母亲,而是留在成都过年,过年的流程基本不变,除夕前准备采购年货、准备年夜饭。正月初三,我带着妻儿回老家给80多岁的母亲拜年,家人团聚,叙旧话新,其乐融融,也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心里由衷的高兴。车行在高速公路,犹如在城市道路上行走,原本两个多小时的车程,用了5个多小时,只因更多人会在新年中,选择举家去异地感受年味。今年春节,到国外过年又成了很多家庭的选择。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春节习俗在变与不变间,在中华大地延续了几千年。在仪式过程及文化象征意义上,年俗有其稳定性和共同性。早在隋代,薛道衡以“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的朴素真挚的诗句,就已道出游子对春节期间全家团圆的期盼,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因时代、地域、民族、文化不同,年俗也呈现出丰富性和不断变动的特点,一地有一地的年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年的记忆和味道,只要我们还很在意农历正月初一的时间节点,在意年俗中的敬天礼地、祈福禳灾、辞旧迎新、家庭团圆等文化意义时,年的味道就没有变。

有一句印第安谚语曾说过,神赐给每一个民族一个陶杯,人们从这个杯子里饮入他们的生活。不同的环境与成长经历,会形成人们不尽相同的感知,每个人对年的感受恐怕也是如此。就我而言,幼年过年的印象,马上能想到的往往与衣食住行、吃喝玩乐有关,可谓年味是吃在嘴里,穿在身上,玩在手间,动在脑中,如贴对联、门神、上坟、祭祖、吃年夜饭、穿新衣、燃放鞭炮、拜年、追狮子龙灯、猜灯谜……那是孩提时代对年的感知特点,也是物质匮乏的时代所致。再后来,是春节晚会的某一个小品、某一首歌成为了年的标识。而今,就个人生理或物质层面而言,我对年的感受也许不那么重要了,但从腊月置办的年货数量、品种背后对团圆、祈福等象征意义要求的依然没变,除夕守岁,大年初一说吉利话,不串门的习俗没有变。除夕的亲友群里抢红包,新年微信视频拜年,为更大范围的亲友提供了交流、团圆的机会,给大家带来新的感受。这是无形、醇厚的传统味和张扬、个性鲜明的时代味的交融。人们沉浸其中,各取所需,各得其乐,又彼此融为一体,成就家国天下。

记者:近年来,越来越多新奇独特的活动列入春节计划,成为春节的“新年俗”,有些甚至不像是传统概念中那个要“归乡”“团圆”的春节该做的事。用这样的“新年俗”过年,还算是真的过年吗?

郭建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从年俗的演化过程看,春节似乎就是在所谓的旧与新的混融中不断发展的。人们感知的只是在年俗这条流淌不息的时间长河中很短的一段,更多的年俗留在文字典籍里,留在历史记忆中。在个人感受的生命时间与“永恒”历史时间的结合中,依靠天人合一的理念,凭借汉语汉字、物质民俗、历法等年俗相关的制度安排、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生活实践,年俗如滚雪球般地丰富、发展并传承至今,成为我们中国人身上最为重要的文化基因。同时,每一代人又将自己年节习俗融入到春节这条流淌不息的文化河流中。

只要我们在农历新年还要敬天礼地,有敬畏之心;还在纪念先人,尊敬老人,挂念亲人,惦记友人,祝福年轻人,享受团圆之乐;在春节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活动中,丰富年俗文化载体,承续年俗精神传统,年的味道就会永驻在我们的烟火生活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用什么具体的方式、手段,具体的物品来表达他们的春节味道,我认为,在遵守公序良俗的基础上,将年俗传统与现代手段有机结合的尝试,都是值得鼓励的。

记者:年俗具有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你多年来从事人类学研究并走进田野,看到不同地方的人过新年,了解中国年俗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你认为传承和保护年俗文化,在当下的意义何在?

郭建勋:从普通人层面看,春节应该是我们中国人最看重、最在意的节日,正所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和精粹呈现,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在过年的仪式中,获得中国文化的历史信息和生活气息,感受到阖家团圆的天伦之乐,厚植了普天同庆的家国情怀。

从社会层面看,春节也是家庭之间,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机会。人们在对各地春节习俗的体验中,既感知到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又了解到共同的文化传统,构建共同的文化记忆,增进彼此文化认同,丰富并发展了年俗文化。

从国家层面看,春节蕴含了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是中华文明根基性文化的重要部分,一定意义上讲,春节等岁时节日的传承与中国社会文化的连续性互为因果。同时,春节是连接海内外华人的重要文化传统,也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互鉴的重要内容。顺天应时的春节,既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因世界历法仪式所共有主题,成为与其他国家交流沟通的文化桥梁。

此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东西南北年俗大汇合,汤圆水饺齐上桌,山货海鲜同上阵;与年俗相关的物品、产品和文化事项的生产和消费,如春运、花卉、电影、自驾游等,成为岁末年初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发掘年俗中蕴含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是年俗文化传承的题中应有之义。

(郭建勋: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 2023-02-02 1 1 成都日报 c110157.html 1 新年愈新 年俗不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