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01版 成都累计17家企业科创板上市(过会),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家,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万家。
从服务业来看,显示出了分化的特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活跃,1—11月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0%、13.1%、12.1%。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8%,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上升至12.8%。金融业增加值增长8.5%,实现直接融资3907.9亿元,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均突破5.3万亿元、居中西部城市第1位,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上升至第34位。
从农业来看,成都加快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米袋子”“菜篮子”供给能力稳步增强,2022年粮食播种面积达582.6万亩、增长1.7%。全年共建成高标准农田30.7万亩,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增加1.9%,水果产量增长2.3%。生猪产能保持平稳,出栏428.7万头、存栏270万头。加强粮食储备管理体系建设,市级储备粮增储计划3万吨。
看消费
消费券激发消费活力
为市场主体减税降费近800亿元
“用手机定一个闹钟,抢消费券喽。”相信不少市民朋友2022年都曾收到这样来自亲朋好友的提示。5月20日启动的“520消费券”、10月1日启动的“烟火成都”消费券促消费活动,引爆一场全民参与的抢券狂欢。成都市级层面以总额达5.5亿元的财政补贴资金,“真金白银”大惠民。回应市民对美好生活期待的同时,巧妙撬动消费回补,带动供给端恢复,拉动消费56.6亿元,城市就此更具“烟火气”。
在消费供给端,2022年成都举办年内全国首个A级车展,推出“新生活、新消费、新成都”系列促消费活动,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和音响器材类消费分别增长67.0%、185.1%。抓住郊野游、文旅游和夜间经济、露营经济等新消费热点,成都新增3个国家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开展“百万商家上线计划”,全年限上企业(单位)互联网零售总额增长14.1%。
看外贸
货物贸易进出口8346.4亿元
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增长31.1%
外贸是衡量一国一地经济发展态势的重要指标。2022年,四川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0076.7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在这份亮眼“外贸答卷”里,成都份额占到了82.8%,达8346.4亿元,外贸规模进一步扩量提质。
在地面,有“钢铁驼队”之称的中欧班列等国际班列,沿着蜿蜒铁轨浩荡前行。去年,成都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2000列,连通了境外超百个站点和境内30个城市,一趟班列最短10天就能从成都抵达欧洲。加大南向班列和东向铁海联运开行力度,开行国际班列5064列、增长19.2%。在空中,货运航线同样繁忙。成都充分发挥“两场两港”枢纽功能,去年恢复国际(地区)货运航线15条,新开通国际货运航线5条,总数增至20条,实现国际(地区)航空货邮运吞吐量22.1万吨、增长53.7%。
畅行无阻的外贸通路,也为成都持续优化贸易结构模式带来良机。去年,成都获批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推进成都全球跨境电商服务资源中心建设,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898.5亿元,增长31.1%。同时,成都多维度助力外贸发展,制定出台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等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外贸企业拓市场、稳订单、扩规模,工作成效获国务院督察激励,全市外商直接投资(FDI)24.2亿美元、增长11%。
看民生
减税降费惠及企业342万户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5.3万人
保经济就是护民生,2022年成都经济运行有速度更有温度。在去年,成都扎实做好稳就业工作,出台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22条、困难群体就业帮扶10条等政策措施,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3330场,发放失业保险待遇33.3亿元,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5.3万人。
信心比黄金更珍贵。2022年,成都坚决落实中央、四川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出台实施“助企30条”“稳增长40条”“纾困10条”,以新政的“及时雨”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夯实“稳”的基础,积蓄“进”的动能。强化企业帮扶,13个市级“行业+综合”专班和23个区(市)县专班专员服务企业超30万家。
2022年为市场主体退税、缓税、新增减税降费近800亿元、惠及企业342万户。尤其针对民营小微企业,“蓉易贷”普惠信贷工程提供中小微企业贷款5.05万笔,个体工商户贷余额增长24.3%。
千方百计纾困,千方百计解难,成都全力稳定市场主体,市场给予了最真实的反馈:2022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7.9万户、总量达364万户,新登记涉税市场主体20.1万户、增长14%。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蔡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