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2月07日

我的元宵节

明朝《元宵行乐图》

□游宏

正月间,冰雪寒冬就算过去了,不经意,春已上枝头。春阳的温暖,引得蛰伏一冬的小蜜蜂,“嗡嗡嗡”成群结队地围着一簇簇、一丛丛白的、黄的、粉的花,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尽情地撒欢儿。拜太阳公公的慷慨,节日里每天艳阳高照,总算一扫新冠疫情阴霾,着实让老老少少把这个兔年春节过得兴高采烈的。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元宵节到了,意味着“年”即将过完。“沐甚雨,栉疾风”《庄子·天下》,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忙碌的一年又将开始。趁着春节最后的狂欢,正月十五闹元宵就显得格外热烈而隆重。

按民俗传统,元宵节这天是一定要吃元宵的,寓意一家人团团圆圆、和睦美满,寄托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以此方式怀念离别的亲人。

大约因元宵圆鼓鼓的外形,又唤作汤圆。有一首《卖汤圆》歌:“卖汤圆,卖汤圆,小二哥的汤圆是圆又圆,一碗汤圆满又满,三毛钱呀买一碗……”生动有趣地表现了欢快的气氛,我觉得这首歌放在元宵节唱倒是蛮合适的。

我小时候就见过妈妈做汤圆粉子的情景。

元宵节头一天早上,妈妈就用瓷盆装上一盆酒米(糯米),淘洗干净后,用清水泡上,大约得泡6~7个小时,直到把酒米泡胀泡软。到了下午,妈妈把当年爷爷留下来的青石磨子用清水清洗干净,然后在石磨下方出料槽口套上一根干净的白布口袋,扎牢。再在口袋下方放上一个小木桶,用以接住口袋,防止滑落地上。接着将已浸泡好酒米的瓷盆放在早已准备好的凳子上,然后左手握住安装在石磨上盘的木柄以推动石磨旋转,右手用小木勺子连米带水舀起一勺倒入石磨上盘入料的孔洞中,随着动作的连续不断,石磨周围慢慢流出洁白的酒米液体,顺着石磨下方导流槽进入布口袋中。随着布口袋慢慢鼓胀起来,直至撑满小木桶,一瓷盆酒米就推完了。

我那时候还小,以为这是很好玩的事情,忍不住要体验一下,因为力气太小,石磨盘太重,即便踮起双脚,用上双手,鼓起吃奶的劲也推不了几圈,反而有些妨碍妈妈干活了。

清洗完磨盘,妈妈把装酒米液体的布口袋口子扎牢,放在筲箕(川西民间用来淘米洗菜用的竹编器具)里,然后把筲箕放在瓷盆上,再用石块等重物压在布口袋上,以压迫其沥出水分。经过一晚上的压榨,酒米液体就会分离成固体汤圆粉子。

元宵节一大早,妈妈就会用汤圆粉子包红糖、芝麻、喜沙(汤圆心子的一种)等做好汤圆,煮上一大锅,然后一家人围坐一桌吃汤圆,摆龙门阵,好不热闹。我现在回忆起当年推汤圆粉子的情形,仍然觉得很有趣味,只是辛苦了妈妈。

观灯是庆元宵节的重要活动。据传元宵节观灯习俗起于东汉,盛于唐,延续至今。“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生动地描写了古时元宵节灯火灿烂和赏灯盛况。

现代灯会我记忆中有名的是成都青羊宫灯会、自贡灯会等,题材大都取自于神话传说,比如水漫金山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哪吒闹海、各式恐龙造型等。当然,也有表现本土代表性人物、风貌、古迹的,如1984年成都市第15届灯会,当时新都县就以“杨状元回故乡”题材彩灯参展并获奖。灯会现场还有猜灯谜、气枪打气球、扯响簧(空竹)、套圈、民间手艺人倒糖人之类活动,现场气氛闹热。传统元宵节放烟花爆竹是必不可少的,现在由于环保等因素,很少放了。

--> 2023-02-07 游宏 1 1 成都日报 c110341.html 1 我的元宵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