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成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此前表示,《政策措施》目标明确,就是:破解“链主”企业“四链融合”和产业带动力不足、创新型企业集群不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偏弱等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痛点、堵点。
推动对外开放
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
开放是城市发展最大的变量。
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双流、天府“两场一体”,全市航空旅客吞吐量达3109万人次,居全国第一;中欧班列(成渝)辐射亚欧100余个城市、累计开行突破2万列、年开行量连续4年保持全国第一!
就在1月28日兔年新春上班第一天:从成都出发的“新春第一辆中欧班列”,满载110个标箱从成都国际铁路港鸣笛启程,满载着电子设备、日用百货等商品驶向波兰罗兹。
在众多专家观点以及媒体的报道中均可以看出这样的评判:成都已经实现由“西部内陆腹地到国际门户枢纽”的跨越之变。
在此基础上,如何更进一步,如何更加主动地融入和服务发展新格局?
新近出台的《关于支持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水平开放的若干政策措施》以及省发改委印发的《成都天府临空经济区建设方案》,则更是突出内畅外链、要素运筹,在推动空港陆港大枢纽、开放合作大平台给予更多政策支撑。
以《成都天府临空经济区建设方案》为例,除了在空间、产业等领域予以明确之外,更是在对外开放和创新领域提出要求:以全面对外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全力打造临空经济区新样板。方案提出:到2025年,成都天府临空经济区将实现旅客吞吐量4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0万吨;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端要素汇聚、标杆效应显著、引领作用突出的临空经济示范区。在提升机场枢纽功能方面,构建“Y”字形国际货运网络,布局国内精品航线、开展全货运航线等,均是重点内容。
再看铁路港的支持政策。铁路港经开区作为成都国际铁路港所在地和成都中欧班列始发地,已形成国家级对外开放战略平台,构建了贯通欧亚、辐射全球的国际贸易运输大动脉。该支持政策,聚焦做优做强成都国际铁路港门户枢纽功能、开放型产业体系支撑、强化体制机制保障三大领域出台了十条举措。将进一步畅通国际国内通道,加快打造以中欧班列为主,中老班列、中越班列为辅的陆海联动、四向拓展、综合立体的国际大通道,做优做强成都国际铁路港门户枢纽功能,力促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进一步实现高水平开放。
谭任君认为,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这两个政策的出台,就是要“更加充分运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更加积极地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