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2月15日

未来城市:用一块地造三座城

李昊

河北雄安 地下城

实现了轨道交通、综合管廊、管廊外市政管网、地下空间、智能设施,自下而上,分层实施的规划,在国内首次建设覆盖综合管廊的物联网感知体系,搭建管廊综合运维平台。监控人员可实时管理舱内安全防范、火灾自动报警、可燃气体探测报警、通信等各类智能化系统设备,保障运行安全。投运里程达12.7公里的容西片区综合管廊,全部运维人员仅12人。

上海浦东 地上城

在城市副中心建设一个集合了商业、地铁、交通枢纽、停车、城市道路于一体的复合空间。通过轨道交通、地下环路、地面中央公园、空中二层连廊的互联互通,打造地下、地面、空中“三首层”的立体城市,实现地铁、公交枢纽和商业零距离换乘。大力吸引高能级产业,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充分体现了职住平衡、有生气有温度、既有国际范又有烟火气的现代开发理念。

浙江杭州 云端城

杭州城市大脑由中枢、系统平台、数字驾驶舱、场景四个要素组成,通过全社会的数据互通,数字化的全面协同,跨部门的流程再造,实现民生直达、惠企直达、基层治理直达,建成覆盖公共交通、城市管理、卫生健康、基层治理等11个领域的48个应用场景、390个数字驾驶舱,实现“用一部手机治理一座城市”。

城市融合了诸多先进发展理念,具有优越的生态环境和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以及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往往呈现出较高的产业创新动能、绿色可持续发展、宜居宜业等特征。

基于城市的未来发展,不少城市纷纷展开探索。而用“一块地造三座城”的建设模式,正在成为科技赋能城市建设的最新发展潮流。

“三座城”是未来城市的创新形态

所谓“一块地造三座城”即是“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云端一座城”。地上一座城,是科技驱动、创新引领、产城融合的现代化城区。地下一座城则是营造高品质的地下空间体系,形成高效、便捷的地下城。一方面,在地下合理布局水电燃气等各类基础设施,并通过地下综合管廊集成各类基础设施管线,同时布局各类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另一方面,通过轨道交通的发展,以TOD的模式在地下打造集地铁站、商业服务、文化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地下综合体,形成对空间高效利用的城市枢纽。云端一座城,即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将城市全域的建筑、交通系统、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等全部数字化,构建数字孪生体系,形成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数字底座。通过各类智能设备和智慧应用场景的不断接入,通过数据汇聚和人工智能的驱动,推动城市由数字化建设向数字化运营转型,打造全生命周期的数字治理体系。

从“三座城”的建设模式中,我们可以一窥未来城市的创新形态。雄安新区和上海浦东金桥城市副中心便是这种前瞻性未来城市建设的代表。

在建设伊始,雄安新区就提出要“坚持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适度超前布局智能基础设施”,严格按照规划,每个建设项目,在开工前便构建三维数字模型,建设过程中和建设后的运营阶段,也将持续更新模型库。同时,雄安的城市建设强调“地上城市”与“地下城市”的融合,在建设过程中,水电燃气与网络等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的管线全部入地,集成于地下综合管廊之中。在地面之上则看不到电线、井盖等设施。在花园广场和景观绿地之下,布局着变电站、能源站、计算中心等设施。各类地下管廊空间密集分布,全域贯通,即将形成四通八达的地下城市。这样对于空间的立体化利用,让城市面貌为之一新。

上海浦东金桥城市副中心在地上城市强调公园绿地的建设,提供优越的生态环境。地下城市强调地下空间的复合使用,包括商业、餐饮、人防、物流等多种功能的综合布局。而通过CIM(城市信息模型)的建设,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的全过程数字化赋能。

平衡技术与人文,让“三座城”协同共生

芒福德说,新一代文明必然有自己的城市。“三座城”是对于新时期城市建设模式的一种回答,是从单一的城市向多维城市的升级。“三座城”的联动建设,会产生新的空间类型,代表着人们对于未来城市的想象。

在这一过程中,要避免技术与产品驱动对城市空间魅力和人文特质的淡化。在智慧城市建设大潮中,各地都开展了数字孪生相关的工作。在部分地方呈现出技术和工具理性主导的现象,通用性的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千城一面”的现象。应当积极发挥“云端城市”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城市文化的贮存作用,在数字化空间中彰显城市个性魅力。应当认识到,数字技术和现实环境绝非静态的二元对立,数字城市的构建并不意味着实体空间活力的消失。应当通过“三座城”的协同,形成三元互促,促进城市创新建设模式的整合性。通过现实城市与虚拟城市的互动,实现数字孪生基础上的虚实相生。“三座城”共同构成的未来城市体系,应当是自然、人文和社会要素的整合,分别从不同角度来保障城市的社会公平和空间正义。在三城联动的模式下,未来的城市空间,应当强化数字化技术与包括地上和地下在内的实体环境的融合,适应数字时代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

传统城市建设的地面“一座城”,到如今的“三座城”同步建设,体现了技术创新下人类对于城市空间营造模式的升级,通过地上、地下、云端的协同发力,从更多的维度上,提升城市的活力,彰显城市的魅力,促进城市的持续发展。“三座城”分别承载并储存了城市不同的要素,从地上空间拓展到地下空间以及数字空间,从历史跨越现实并展望未来。三座城市的协同发展,将不断促进人的交往和人机互动,以及城市的包容性发展。

我们对于“三座城”协同建设的内涵,不应止于数字化技术,而是应当实现从机械论向系统论的演进。地上城市、地下城市、云端城市的建设,涉及智慧、绿色、健康、活力等各类创新视角和技术要素,具有极强的复合性、综合性、包容性和系统性。唯有将以数字孪生为代表的智慧城市技术,真正拓展到以人居环境科学为框架的广义人居环境智慧中,方能构建智慧高效、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绿色低碳、全龄友好的“明日之城”。

“三座城”,成都应该怎么建?

近日,成都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三个做优做强”重点片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支持重点片区优化布局,按照“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云端一座城”理念,聚焦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智慧治理,制定完善导则、标准等空间管理体系。在具体的落地过程中,作为公园城市示范区中的“示范区”,重点片区是“三座城”建设的重要落脚点。需要以控规落地明晰“空间—功能—项目”关系,融合地上、地下和云端三个方面的项目建设,打造数字孪生、虚实互动的“三座城”体系。

“三座城”代表着现实与数字环境融合、虚实相生的通感城市。在实践中,成都应当摒弃产品思维和工具理性,以更为宏观、系统和包容的视角,站在支持国家级创新中心的建设的战略高度,为“三座城”建设制定顶层设计,明晰落地路径,以场所营造而非信息化工程建设作为主线来串联组织“三座城”之间的相互关联,构建数字时代内涵丰富的空间场域。

重点片区,是“三座城”的叠合界面。在地上城市建设中,要推动新城新区的精明增长,推动老城区的精细化城市更新。通过新的空间形态,承载新的交往交互方式,承载新经济业态,托举起城市级创新生态系统。通过片区综合开发,实现城区的环境改善、功能再造和能级提升,最终实现蝶变新生。在地下城市建设中,除了交通、市政设施的布局,还要考虑历史遗迹和文物保护。作为“十大古都”之一,成都的地下空间也承载了大量历史文化要素,应当平衡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在地下城市建设中,合理彰显城市的文化基因。而云端城市的建设,不应止步于城市信息模型,而应通过全域自然和人文要素的数字化,打造内涵丰富的蓉城数字博物馆,实现城市生命力的延展。

“三座城”的联动,从时间与空间维度上丰富了城市发展的内涵,为历史上的成都与未来的成都的对话提供了一个平台,“三座城”的建设,是当代人类智识对于未来召唤的一种回应,也是自然与文化要素组成天府文化系统的贮存、延伸与创造的工具。需要凸显地域文化,彰显蓉城文脉,从地上、地下、云端多个角度营造出城市个性化的性情与质感。对于生活在地上城市的市民来说,也将通过与数字城市、地下城市的互动,在精神世界产生新旧世界的共鸣。

〔作者: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高级规划师〕

--> 2023-02-15 1 1 成都日报 c110666.html 1 未来城市:用一块地造三座城 /enpproperty-->